阿諛逢迎、溜鬚拍馬之徒俗稱“馬屁精”,深受世人厭惡,但拍馬之風卻綿延不斷甚至廣為流行。拍馬者我行我素,大有“走自己的路讓人家去說”的英雄氣概。為什麼?皆因喜歡吃“馬屁”者還大有人在。拍馬屁雖然辛苦,但只要掌握分寸拍得當,拍得對方舒服,捧得對方開心,不但能辦成一些想辦的事,說不定還能榮升高就、飛黃騰達。所以,拍馬屁者不見減少,拍馬術也不斷朝“高、新”方向發展。
其實,“馬屁精”固然可憎,但仍屬奴才走狗之輩,如果不是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誰不願做個堂堂正正的人而何必低聲下氣去當奴才。俗語說:“一個巴掌拍不響”,觀古往今來的“馬屁史”,都是先有坐轎的才有抬轎的,上有所好者,下必有迎合者。喜歡“吃拍”坐轎人多了,拍馬屁抬轎子的也就少不了。拍馬者只要將“馬”拍得心花怒放,捧得暈暈乎乎,什麼原則、政策、黨紀、國法都可以被拍上月球。所以,光指責“馬屁精”是不夠的,更惹人憎恨的還是吃“馬屁”的人,他們喪失原則利用手中權力換取“馬屁精”的歡心和滿足,其危害比拍馬屁者大得多。
拍馬術雖然管用,但也有“拍到馬蹄上,被馬踢一腳”而失靈的時候。宋太宗在位時,有個官員想求得宰相的賞識,將家藏的一面古鏡獻給宰相呂蒙正,吹噓這面鏡能照明兩百里,呂蒙正笑著說:“我的臉不過一面碟子大,哪里用得著照兩百里的鏡子呢?”宋真宗時的參知政事丁謂,對宰相寇准極為恭敬。一次與寇准同進餐,菜湯弄髒了寇准的鬍鬚,丁謂見狀趕忙上前小心翼翼擦去寇准鬍鬚上的湯汁。寇准不但沒讚揚他,反而諷刺他:“參知政事是國家大臣,竟然去替長官揩鬍鬚嗎?”一句話,羞得丁謂無地自容。.這兩則故事都說明同一個道理,不管是獻寶物巴結,還是以語言行動去獻殷勤,如當事者都能象呂蒙正和寇准一樣,一身正氣,明察秋毫,不賞臉、不受禮、不吃吹捧奉承的“馬屁”,再靈的拍馬高手,再高的拍馬術也只能自討沒越,望“馬”興歎。
因此,要消除拍馬屁的現象,最重要的還是當事者不吃馬屁,沒人吃馬屁,拍馬者還能有什麼市場?
199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