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上曾刊載錫龍兄一幅漫畫,兒童病房門口,人頭湧湧,男男女女,左拎右提,大包小包,排著長龍往門口擠。而隔壁的老年病房門前卻空無一人,幾張無奈的老人臉,正貼在窗前,眼巴巴地望著擠向兒童病房的人群。作品名日“可憐天下父母心”。
父母心可憐,何止此景。一位酒店的經理感慨地說,近年來人們流行過這樣那樣的節日,情人節、兒童節、餐廳“爆滿”,而母親節、父親節,卻見不到有多少人請父母來吃飯的。同樣,走進商場,不難看到,為兒女們選購吃穿用玩的比比皆是,而替父母買東西的卻寥若晨星。父母“孝敬”子女,子女冷落父母,似乎成了目前社會的一大人文景觀。“孝子”的含義出現了許多本末倒置的錯位現象,變成了“孝敬子女”。
在中國傳統社會裏,孝是小輩對長輩必須奉行的道德準則。“孝”過去的含義是要孝順父母、敬重父母、侍奉父母,還要為父母留後、替父母復仇、為父母厚葬等等。父母死後還要為父母葬喪等等。隨著時代的變遷,“孝”的內涵發生了變化,但尊敬長輩、贍養父母、照顧老人,卻仍然是天經地義不容置疑的。然而,近些年來,子女優先,似乎成了人們的一種心理定勢。一些家庭以孩子為中心,一切圍著孩子轉,一切孩子說了算,吃穿用玩什麼好的給什麼。年少的孩子成了家庭的“小皇帝”,年老的父母則成了最好使喚的“勤務員”。
本來,兒女長大,成家立業,過上獨立生活,更多地去愛自己的妻子或丈夫和兒女,進人另一種愛的範疇,這是中華民族倫理關係的嗣續,是正常的。年幼的兒女需要疼愛,年邁體衰的父母更需要關心和照顧。有的人重視獨生兒女而忽視了年老的父母,很少或無暇去顧及他們,有的更是為“孝子”而損害老人的利益。一些年老的父母為兒女操勞忙碌了大半生,所嚮往的是暮年的天倫之樂,到頭來,兒女長大各奔東西各忙自己的,父母不但沒有得到應有的孝敬、回報,反而被視為包袱,遭到冷落甚至虐待。難怪有的老人雖是子孫滿堂卻要哀歎晚年的孤獨和寂寞!
人,前半生為人子女備受呵護,後半生為人父母,頤養天年。為人父母者都希望兒女長大後能尊重孝敬和侍奉自己,但許多年輕的父母卻又往往不可避免地重蹈自己父母“孝”子、“薄老”的覆轍。且不說把孩子擺在至高無上的位置,會不會使他們缺乏最起碼尊老愛幼的道德責任感,對他們的成長是否有害,為人父母者對父母如何,其身教言傳,將潛移默化地在自己的兒女腦海中鐫上深深的印記。不論是正面還是反面,作為人類第一任老師的父母,其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行文至此,想起了一個古老的故事:原 巧歲時,他父母厭惡年老癡采的祖父,決定用籃筐抬到森林去丟棄,原殷屢諫無效,遂隨去森林,看祖父被抱至樹下後,原殷認真收拾破籃筐要帶回家。父親說:“此物已無用。”原殷說:“不!若干年後我可再用一次。”這話終使父親感悟。
可見,“孝”子的錯位,不單是年老父母的不幸,也是“作俑”者未來的不幸。所以,如果想自己擁有一個幸福的晚年,那就應當從孝敬老人做起,而不是倒過來去“孝敬”兒女。
1996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