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文字與眼睛之間的微妙距離
作者:文:曦成製本 Hei Shing Book Design   來源:橙新聞    2019-03-15 13:04
A picture can be drawn with sentences. This is an attempt to bring Kanji back to the iconographic cosmos, to its origin. —— 杉浦康平

【識港網訊】A picture can be drawn with sentences. This is an attempt to bring Kanji back to the iconographic cosmos, to its origin. —— 杉浦康平

之前談過「黃金12 pt」的故事,今回,我想借學生的壞習慣,帶出設計師或讀者的眼睛與紙上文字的關係。

杉浦康平 圖:Wikimedia Commons

學生的壞習慣

這幾年教設計,在導修課上,有些學生總是習慣只展示電腦螢幕上的版面設計,而沒有列印紙頁出來。每次遇到這種情況,我都表明暫不討論,讓他們先去列印,並且修整(trim)好,之後才拿給我看。我們只看螢幕上的layout,既看不出細節,也無從做出適當的判斷。「列印出來看」,是設計書籍的慣常做法,將電腦上嘗試過的各種版面設計,以雙版(spread)原大的方式列印出來,用最接近真實的效果來觀看。

學生、作者、編輯、設計師等,只看螢幕,很多時候根本想像不到版面設計的真實尺寸、比例與距離。我們要明白,電腦螢幕很能騙人,即使是很有經驗的設計師,也不能完全相信螢幕所看到的一切。

圖:Karen Horton@Flickr

拿着printout看,所有細節便一清二楚,字體尺寸、字距行距、正負空間、點線粗幼,各種元素舒不舒服,哪裡需要改動,一看便知。這還不只是尺寸的問題,有時候是比例的問題,A5紙上的10pt字,相對於A4紙上的10pt字,視覺上其實是較大的。螢幕版面以外有太多散亂的元素妨礙我們視覺的專注度,所以版面要trim好,我們才能看到最真實的效果。印刷品設計師應鍛鍊一下眼睛的敏銳度,好好分辨紙上的是非黑白。

文字與眼睛之間的距離

文字、紙張、視力的清晰度,這三者是緊緊相扣的,最終決定了眼睛和文字之間的距離。

以研究空間聞名的人類學家Edward T. Hall在1959年提出「人際距離學」(Proxemics),探討人際空間距離對人類行為的作用及其在不同文化中的差異。不只人與人之間有下意識的距離,讀者的眼睛與文字書頁之間,也存在互動的距離。

我讀過杉浦康平對「漢字與假名」的分析文章〈Kanji and Kana: Dualistic Covibration〉。根據其理論,我嘗試抽取有關「漢字」的部分,加上個人理解,以解釋人與字的距離變化。

以中文書為例,眼睛與漢字之間的距離取決於筆劃多寡,以及字與字之間的密度(即字距行距)。為了看到多筆劃的字,我們會下意識地瞇眼,聚精會神去看;相反,看筆劃簡單的字時,我們會睜大眼睛,輕鬆地看。不只筆劃多寡會影響這個距離,文字的大小也是一個影響因素。當看到較小的字體時,我們會很自然地貼近紙字去看,甚至嗅得到紙與油墨的微香;當看到大字時,我們會把書拿開一點,眼睛與書頁的距離便拉遠了。因此可以說,漢字文化圈的讀者更能訓練出靈活的視覺聚焦力和眼部的肌肉運動。

圖:曦成製本

而我則認為,除了以上的漢字因素外,書頁大小、紙張厚薄、書本重量、版面設計的information hierarchy(即由標題到副標題到內文到照片說明文字的潛在視覺次序)、字體選取、編排佈局、字體本身的可讀性(readability)與易讀性(legibility)等等,通通都會影響讀者眼睛與書頁之間的距離,這個杉浦先生稱之為的「p-space」(proxemic-space)。

身為書籍設計師,也應仿效家具設計師鑽研人體工學般,用心研究字紙與眼睛之間最合適的距離,讓讀者閱讀得更舒適愉快。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14/010112167.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