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所謂驚蟄,蟲子非為春雷驚倒
來源:橙新聞    2019-03-06 11:15
提到「驚蟄」,大家或會想到打小人,這項被美國雜誌評為「亞洲安慰心靈的最佳事物」之一的民間習俗,在今日,確實幾乎與驚蟄畫上等號。但在此之前,驚蟄是中國人的「重大節日」,關乎未來一年是食粥,還是食飯。

【識港網訊】提到「驚蟄」,大家或會想到打小人,這項被美國雜誌評為「亞洲安慰心靈的最佳事物」之一的民間習俗,在今日,確實幾乎與驚蟄畫上等號。但在此之前,驚蟄是中國人的「重大節日」,關乎未來一年是食粥,還是食飯。

驚蟄是甚麼意思?

驚蟄是廿四節氣之一,每年西曆3月5日至7日,太陽到達黃經345度時,便為「驚蟄」。

以往的中國人深信,昆蟲在入冬後會藏伏於泥土中,不吃不喝,這種冬眠狀態稱為「蟄」。直至冬天過去,春天到來,雷聲驚醒蟄居的動物,稱為「驚」。驚蟄之名,由此而來。

驚蟄是浪漫的想像?

晉代大詩人陶淵明《擬古九首》的第三篇中,有這麼四句:

仲春遘時雨,

始雷發東隅。

眾蟄各潛駭,

草木縱橫舒。

意思是農曆二月,春雨應時而降,春雷開始震響,潛藏了整個冬天的各種蟲類被驚動,草木也縱橫滋生舒展了。

靖節先生寫詩固然形象生動,但實際上,昆蟲是聽不到雷聲的,蟄伏於地下的蟲類,是因為天氣變暖而結束冬眠,是時候出來活動活動一下。

唯「春雷響,萬物長」卻是事實。氣溫回升,雨水增多,大部分地區的農民便走進田裡幹活。所以,自古務農為生的百姓,都極重視驚蟄此節氣,將之視為春耕開始的日子。

所謂「春雷驚百蟲」,和暖的氣候容易成為各種病蟲產生和蔓延的溫床,田間雜草多,農民自然特別注意除草和防害蟲等功夫了。

因此每年驚蟄這天,都會見到「祭白虎」和「打小人」的民間習俗儀式,以廣東地區最多。

趕走是非精:祭白虎

在中國南方,驚蟄日又叫做「白虎開口日」。傳說白虎乃是非之神,每年驚蟄都會出來覓食。百姓為了自保,便在驚蟄當天祭白虎。他們先在一張拜祭用的紙上畫出白老虎的模樣,拜祭時用豬血餵它,代表白虎吃飽,不再出口傷人。之後再用生豬肉抹在紙老虎嘴上,寓意白虎嘴巴充滿油水,張不開口道人長短。

香草薰四角:打小人的前身

驚蟄雷鳴,蛇蟲鼠蟻都被喚醒,四處覓食,十分擾民。所以,古人會在驚蟄之時,手持清香或艾草去薰家中四角,以香草的獨特氣味驅趕蛇蟲鼠蟻。久而久之,便演變成不順心者拍打對頭人和驅趕衰運的習俗,也就是「打小人」的前身。

打小人:亞洲安慰心靈的最佳事物

時至今日,不論是祭白虎還是用艾草,都演變成打小人了。而這一「遠近馳名」的民間習俗,更被列入2014年「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美國《時代》雜誌更於2009年將打小人列為「亞洲安慰心靈的最佳事物」之一。

圖:Wikimedia Commons

在香港,銅鑼灣和灣仔之間的鵝頸橋,是打小人的勝地,每年驚蟄都出現大批人潮。多位阿婆阿嬸充當「職業打手」,口中唸唸有詞:「打你個小人頭,打到你有氣冇定抖,打到你食親嘢都嘔……」為一眾前來趕小人的客人一輪反復敲打,最後將他們的願望化成一堆灰燼。

除了鵝頸橋,油麻地的城隍廟和榕樹頭、灣仔洪聖廟、上環廣福義祠、香港半山寶雲道的姻緣石,都是打小人的熱門地點。

_______________

延伸閱讀

《香港樂活節氣文化》以廿四節氣為經,本土民俗為緯,帶領讀者遊遍香港,尋找特色風土習俗、吸睛美景,如何以最少的花費,享受充滿活力的生活,是港人樂活的指南。

《香港樂活節氣文化》
作者:駱思嘉
出版社:知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5年1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3/06/010111526.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