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集思港議】教材改革觸動港人敏感點
作者:何誠 舒曉葉 連港東 馮璀驊   來源:中評網    2021-05-08 16:00

圖1 香港社交媒體近期對公民與社會發展科話題關注度變化走勢(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3 “愛國者治港”輿情中涉及教育問題的關注度佔比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2 香港社交媒體近五年對國民教育話題關注度與負面情緒變化(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圖4 港人對“愛國者治港”在教育領域深化落實對象的關注度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中評社香港5月7日電/近日有傳媒披露了一本未送審的香港《公民與社會發展科》教材樣書的部分內容,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回應稱,涉事書本未經送審,卻以公社科“課本”形式編印,極可能會對學校或公眾造成誤會。此事件在香港社交媒體引發爭議。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進一步發現,“愛國者治港”涉及教育領域的關注度持續升高,關於整頓教材、教師、教學等各個環節存在的亂象,與內地合作開展對香港青年的愛國教育的輿論日益增多。

如圖1所示,自通識科正式更名為“公民與社會發展科”後,圍繞公社科的關注一波高於一波,此次涉及未送審公社科教材內容的關注和討論,更是將輿情熱度推向近期最高點。這是因為這本“樣書”中,不僅出現“麥當勞、迪士尼是西方文化侵略”等爭議表述,還出現了本應被刪除的“違法達義”、“公民抗命”等字眼,更有媒體指出該書欠缺國安教育的章節,故上述內容再度戳中了香港社會的敏感點,引起廣泛議論。

不少網民呼籲,新版公社科教材應加強國民身份認同教育,認為過去通識科教材過分吹捧西方價值觀,潛移默化令青年學生對國家產生疏離感,導致對“黑暴”勢力、黃媒以及西方輿論的假新聞與偏頗觀點照單全收。有人提議,教材內容應與時俱進,增加新冠疫情中暴露出的西方民主制度缺陷,揭露BLM運動與國會山騷亂等背後西方社會的雙重標準,破除對所謂“普世價值”的迷信。也有人提醒,教材改革應循序漸進,若“步子太猛”可能適得其反。

“反國教運動”發生以來,涉及通識教育、國民和國情教育以及公民社科教育的話題,屢屢捲入香港輿論暴風眼。如圖2所示,2019年修例風波爆發後,不少參與暴亂的青年學生受到部分通識教育課程蠱惑,暴露出當時一些通識科教師與教材夾帶“私貨”,甚至宣傳反中乃至港獨思想的問題,遭到各界強烈批評和質疑。去年5月全国人大涉港國安立法決定中提出,在港實施國家安全教育,相關輿情熱度達到5年來最高峰,隨後港府宣佈將整改通識科,並“釘牌”處理了多名“播獨”教師,話題也持續高位運行。

相較過去五年內歷次國教話題的尖銳輿論對抗,此次香港公社科教材樣書所引起的關注度以及負面情緒,總體上相對平和。主要原因或為:隨著國安法震懾效應和“愛國者治港”原則的確立,不僅教育領域的“消獨”工作陸續在校園和教材等多個領域展開,過去種種干擾、攻擊國民教育的亂港言行也逐漸受控。

“愛國者治港”原則確立以來,在香港社會各個方面的深化已是現在進行時,其中涉及教育領域的關注度,在“愛國者治港”的總體輿情中的比例持續升高(如圖3)。這說明港人更加認識到“愛國者治港”並非僅針對香港政治體制、管治團隊,而是對整個社會及公共部門的要求,其中教育界更是需要重點整頓、糾偏、完善的領域。

如圖4所示,港人普遍認為“愛國者治港”在教育領域深化落實的關鍵主要是“三教一局”,即教師、教材、教學以及教育主管部門(教育局)。不少人認為過去一段時間教育局和校方加強對教師的管理,給處理違規行為劃出紅線,這些都屬於強化“負面表列”,但在“正面表列”上的作為仍然相對欠缺。有網民提議,“愛國者治港”落實在教育領域的根本目的是培養更多愛國者、充實新一代愛國力量,這就需要全方位增進對國家各方面的客觀認識,這樣再建立起情感認同就會事半功倍。也有網民擔憂,如今香港愛國教育的合格師資不足、教材編寫團隊更是缺乏經驗,故建議香港教育部門應加強與內地師範教育合作,展開師資聯合培養、教材共同編纂等事務。

全國政協不久前舉行雙週座談會,聚焦港澳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會上有委員提出了“愛國者治教”的概念。中評智庫認為,公社科教材編纂工作茲事體大,應作為貫徹“愛國者治教”的一項重點任務來抓,希望特區政府積極統籌協調、在重要政治觀念表述上統一口徑,不能任由民間機構“自由發揮”。

(記者:何誠;分析師:舒曉葉;工程師:連港東;研究員:馮璀驊)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