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外籍居民讚深圳:來了不想走 老外不見外
作者:深圳特區報記者 寧若鴻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1-04-14 14:09
“多麼美麗的城市啊,不是嗎?”來自英國的奎因·卡羅琳騎著自行車熟練地穿梭在蛇口街道的大街小巷,儘管來深圳已經13年,但看到車水馬龍的街道和沿街生機盎然的綠植,仍不住感嘆。

【識港網訊】

馬立安與讀者分享寫作背後的故事。深圳特區報記者 齊潔爽 攝

“多麼美麗的城市啊,不是嗎?”來自英國的奎因·卡羅琳騎著自行車熟練地穿梭在蛇口街道的大街小巷,儘管來深圳已經13年,但看到車水馬龍的街道和沿街生機盎然的綠植,仍不住感嘆。

在蛇口街道,各種膚色不同語言的人來往穿梭已經很難引起人們的關注,這個當年打響改革開放“第一炮”的工業區如今已成為外籍人士聚集的國際化社區,100多個國家的8000多名外籍居民在蛇口街道工作和學習,單位面積的外籍人員數量居全國首位,讓蛇口街道成為深圳市外籍人士最為集中的區域之一,也讓這裡成為深圳國際化發展的一個縮影。

專業高效的公共服務

“更多文件有了雙語版本,工作人員也能熟練地說英語,所以很多事情我可以不帶秘書,自己就能辦好,甚至還有不少事線上就可以完成。”2017年蛇口街道成立首家“境外人員管理服務中心”,提供臨時住宿登記、涉外辦事指引、糾紛調解等23項業務,2020年外國人來華工作許可招商街道工作站揭牌,來華工作許可業務也能“一站式”辦理。卡羅琳很高興地看到越來越多在深生活、工作所需的證件都有了更近、更高效的辦理方式。

幾天前,卡羅琳在英國的銀行需要她提供現住址的英文證明,於是她預約了蛇口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公證業務。工作人員了解她的訴求後,很快就將她的英文住址加入到《境外人員臨時住宿登記表》中,並對該文件進行公證。 “工作人員非常高效,所有步驟都可以在中心辦好,非常方便,不用擔心語言障礙,也無需排長隊。”卡羅琳向記者展示了自己的《境外人員臨時住宿登記表》,表上所有內容均為中英文對應,另附的公證也由英文書寫。

2020年7月,蛇口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成立,這是深圳市首個綜合性多功能涉外法律服務平台。卡羅琳手機中存著該中心的安排表,從周一到週五,涉外法律、調解、公正、稅法等諮詢服務排得滿滿噹噹。 “有政府專家和法律專家來這里分享,他們免費提供諮詢和信息,我覺得這樣的服務很棒,也是非常具有前瞻性的做法。”她說。

與此同時,卡羅琳發現外籍人士還有更多途徑獲得信息和服務,像蛇口街道針對外籍居民建立了微信群和微信公眾號,提供及時的英語信息和服務,線下也有很多活動向外籍居民講解一些政策。 “當有新的稅收規定時,我們可以參加一些分享會,有時候我甚至比我的中國朋友更了解一些新政策。”卡羅琳說。

多元文化的融合碰撞

體驗過蛇口涉外公共法律服務中心的服務後,卡羅琳認為這是深圳努力為外籍人士提供服務中的重要一步,便帶動她女兒將這裡的信息和服務整理成一份詳細的報告,併計劃分享在臉書等各個外國社交媒體上,希望更多外國人了解這些服務。 “這樣我們可以成為連接中外的‘橋樑’。”卡羅琳說。事實上,很多在深外籍人士在感受文化交融的同時也自覺成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大使”。

2012年,招商街道就打造了首支國際志願者隊伍,2019年整編形成了社區服務、環境保護、城市融入三支類型化的國際志願者隊伍。卡羅琳就是目前城市融入隊的隊長,幫助剛來深圳的外籍友人適應深圳,服務時長已近70小時。 “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是我的榮幸,我和家人都受益良多。”卡羅琳說,她的很多外國朋友都是志願者,他們喜歡生活在這裡,並希望融入這裡。

志願服務以外,每週一次的中文語言課、提供中英字幕的電影之夜、騎行或徒步探尋城市風景……各類中外居民一同參與的活動也為外國人適應、熟悉並愛上這座城市提供的更多機會。 “只要我有時間就參與這些活動,來學習漢語和中國文化。”卡羅琳說。

“我喜歡在這裡生活,可以做生意,生活質量高,這裡很美好。我媽媽現在在英國不能出門,我就會和她開視頻電話,帶她看深圳的景色。”生活了這麼多年,卡羅琳很熟悉這座城市的優點和不足,但作為“橋樑”,她更願意將美好的一面展示給世界,卡羅琳相信自己的真實經歷更具說服力。

更為立體的國際形象

來自美國的馬立安1995年來到深圳,作為一名人類學家,她在二十多年間走過了深圳大街小巷,深入研究深圳的發展沿革,儼然一個“深圳通”,甚至比很多深圳人更了解深圳。

2017年,馬立安及其團隊在美國出版了學術性著作《LEARNING FROM SHENZHEN》(《向深圳學習》),從社會經濟改革試驗、城市規劃建設、現代城市文明塑造、社會人文變遷、文化藝術發展、醫療體系建設等方面記述、分析深圳從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點窗口到現代化模範都市的進程,這本書也在去年被譯成漢語並在中國出版。

“與其說是因為我們的書讓西方世界更了解深圳,不如說是因為深圳在世界上的重要性越來越明顯,讓外國人意識到深圳的存在並發現我們的書。”馬立安明顯感覺近些年關注深圳的學者越來越多。

1995年,馬立安剛來到深圳開展人類學研究,那時美國對中文或漢學感興趣的人多選擇去北上廣,很少有人知道深圳,所以很多人勸她去北京等“更能代表中國”的地方。 “那時候外國人是先發現北京、上海後才發現深​​圳,現在可能不少人會先體會深圳,再到北京、上海。”

“這是經濟轉型的結果,深圳提出建設創新之都,更多國外的人就關注到這裡。”在馬立安的印像中,從“深圳城市建築雙年展”開始,尤其是2011年有了第一個外國策展人之後,很多外國建築師、藝術家、學者都開始關注並來到深圳,之後雙創周等一系列國際性的活動,以及深圳在物流、電子科技、生物科學等領域的快速發展讓越來越多外國人注意到深圳非製造業的那一面。

記者手記

交天下朋友 享多元文化

深圳先天就帶著國際化的基因,從經濟特區誕生起,中央就確立深圳要走外向型經濟之路,一路40年走過來,深圳已經從一個初登國際舞台的“毛頭小子”變成一個大氣穩重的國際“名流”,深圳建設國際化城市的腳步愈發堅定。

為什麼要國際化,人才或許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人才從來都是世界各國競爭的焦點,如何吸引全球人才,又如何留住他們恐怕不能光靠錢來解決,在記者採訪過程發現,“界面友好”也是讓很多外國人選擇並留在深圳的原因。

“界面友好”的城市首先需要優質的公共服務,在一個非英文母語國家能否解決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決定著外國人最直接的生活體驗。我們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文件有了雙語版本,公共場所雙語標識越來越準確,新政策不斷解決外籍人士的醫療、教育等問題……與此同時,“英語角”活動、“說外語”比賽讓深圳市民學外語的氛圍更加濃烈,更好的服務和語言環境讓外籍人士在深障礙越來越少。

“界面友好”的城市還需要給外籍人士文化認同感。這一點深圳有優勢,很多在深外籍人士同樣感受到“來了就是深圳人”的魔力,包容友好的城市氛圍讓外籍人士可以很快融入這座城市。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中外居民有了更多交流的空間,也讓外籍居民可以更好地了解並愛上中國文化,融入社區生活。

隨著國際化城市建設的推進,深圳人不僅可以“五湖四海皆兄弟”,還能“七洲五洋皆朋友”。

深圳城市國際化建設大事記(2015—2020年)

2015年1月 深圳市國際交流合作基金會成立,是國內首個以國際交流合作為主題的城市級基金會。

2015年 深圳建立“英語角平台”,目前全市英語角已經67個,遍布全市十個區(新區)。

2018年3月-7月 “深圳市民講外語”英語大賽首次採取“賽區製”模式,近800位市民參與報名。

2018年10月 “深圳國際形象推介會”暨2018中加國際創新文化節舉行,“聆聽深圳-郎朗和他的城市”首度走進加拿大。過去六年,深圳在美國、英國、德國等10餘個國家舉辦推介活動共20餘

場,累計觸及海外各界人士4000餘人次。

2019年6月市委辦、市府辦印發《關於推進國際化街區建設提升城市國際化水平的實施意見》,提出了三個階段的發展目標,到2022年在全市各區建成首批15個國際化街區;到2025年形成全市國際化街區網絡;到2030年,國際化街區成為新時期國際化城市建設的重要基礎,促進國際先進生產要素、知識技術和高端人才在深圳集聚。

2019年12月 市府辦印發《關於加強國際語言環境建設全面提升公共服務國際化水平的工作方案》。

原文鏈接:http://sztqb.sznews.com/PC/layout/202104/14/node_A02.html#content_1017120

责任编辑:l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