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10月26日,上交所官網顯示,螞蟻集團IPO初步詢價完成,最終A股發行價確定為每股68.8元,總市值2.1萬億元。螞蟻“A+H”兩地上市,有望成為有史以來全球最大的IPO。
從移動支付到金融理財,螞蟻金服的成長離不開“創新”二字。而這創新背後,有許多的“第一次”都是發生在深圳。深圳是支付寶首個醫保電子支付落地城市,支付寶上的第一張電子駕照、第一張電子社保卡都是在深圳發出,公積金在線認證查詢、提取也是在深圳率先“破冰”……經濟特區建立40年以來,深圳政務服務從“線下辦”變成“網上辦”,從“最多跑一趟”到“不見面審批”,一顆顆創新的種子在這片敢闖敢試、開放包容的土壤中迸發,並在全國開花結果。
科技撬動改革
深圳邁出第一步
2015年8月,支付寶開始探索醫保電子化,在全國與包括深圳在內的城市接洽,希望推動電子醫保落地。如今是深圳市龍華區區委書記的王衛,時任深圳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局長,他也是推動醫保移動支付在深圳落地的“操刀人”。王衛形容與支付寶的合作是相向而行、一拍即合。他說,2015年,深圳醫保參保人次已達1200萬,但困擾患者已久的“三長一短”(掛號時間長、付費時間長、拿藥時間長、會診時間短)等老大難問題並未得到解決。王衛希望用科技的力量來撬動服務改革,“有挑戰,但也有希望。”
醫保支付電子化涉及醫保系統、醫院等多方工作流程的變革,以及信息流轉、醫保賬戶交易等風險。“但當時市人社局的領導班子覺得,如果改革可以改進醫保支付面臨的問題、改善和撬動看病難的問題,就要做下去。”王衛說。
從2015年8月到2016年6月,10個月裏,深圳人社局和支付寶團隊開會溝通不下50次,產品更新版本近10次。負責項目對接的深圳人社局信息中心主任楊建平就曾放下“狠話”——“就算吃泡面,我也要跟你們幹出來。”
2016年6月15日,北京大學深圳醫院等7家醫院率先在全國試點醫保移動支付,這意味著市民直接刷支付寶就可以花費醫保賬戶裏的資金,享受醫保待遇,並減免了不必要的排隊,就醫時間節省一半以上。
如果深圳做不到
其他地方會更難
2016年初,深圳市公積金中心開始研究“公積金互聯網服務體系”,想要解決兩大難題:一是拓寬服務渠道;二是賬號和密碼難記。同年,支付寶團隊已經具備了在線認證的技術。深圳公積金中心卻對此展開了激烈的探討:一方面可能會面臨法律風險和技術困難,另一方面身份認證這個難題也需要突破。
“如果深圳做不到,那其他城市會更難”,深圳公積金中心副主任谷山說。為打消顧慮,公積金中心小組成員到杭州和支付寶團隊探討了風險防控和技術路徑,後來只用了10多天時間,就完成了需求設計、開發測試等一系列工作。
2016年12月27日,“在線認證”辦理公積金服務正式在支付寶城市服務上線,市民不必手動輸入賬號密碼,就能在線認證登錄查詢公積金余額。
之後,深圳公積金中心陸續在支付寶推出聯名卡關聯、審批進度查詢等多項便民服務;2019年更實現了“在線認證提取”公積金,櫃面業務量大幅下降,PC+移動端業務辦理量占比95%。而這一創新也成了行業的樣板,先後100多個城市參考並照搬了深圳模式。
今年1月至9月,支付寶作為深圳公積金主要自助服務渠道之一,累計辦理了105萬筆歸集業務,占深圳全市歸集業務總量的29%;累計辦理342萬筆提取業務,占全市提取業務總量的44%。
眾多“第一次”背後
是敢闖敢試的深圳
近5年來,在深圳和支付寶聯手下,市民飲上的數字生活新服務“頭啖湯”不止這兩個:
2016年,深圳交警率先和支付寶試點,第一張電子駕照出現在深圳;2018年,深圳市民“搶鮮”第一張電子社保卡……如今,這些“深圳模式”早已成為各地城市服務電子化的範本。
回憶起當初,王衛還是很感慨,他坦言自己當時對這項醫保電子化很有信心,沒有太多顧慮,這與深圳的環境和氛圍是分不開的。“無論是深圳的政府、機構、醫院還是年輕人,都有這種創新的使命和責任感。”谷山則說,深圳是個比較特殊的城市,有著改革基因和先行先試的氛圍,制度上有良好的環境,這是促使改革走得又快又穩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