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隨着本港疫情有受控迹象,政府昨宣布調整防控疫情措施。一方面,為進一步加強檢測,將設4個長期社區檢測中心,並正研究落實強制檢測,方向包括有輕微病徵者、較大規模爆發的社區,以及高風險群組或地點;另方面,自周五起,部分社交距離措施則獲放寬,例如食肆每台上限增至6人、酒吧增至4人等;此外,除跟新加坡結成旅遊氣泡,內地港人回港時亦會豁免14日檢疫,兩者計劃下月內實施。
其實,以上的鬆緊分類並不準確,譬如內地港人回港免檢疫措施,便非純粹的放寬,而是在做足安全管控後有條件放寬。首先,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強調,與新加坡旅遊氣泡情況相同,相關入境者必須持有陰性核酸檢測證明,才可獲豁免檢疫;且措施初時也會設配額,確保過程有序、受控,待觀察效果後再行調整。畢竟,香港和內地的交往非常頻繁,由營商到上班、上學,不少港人已習慣兩邊走、兩邊住,更莫說過關消費享樂也早就蔚然成風;然而,疫情下的檢疫措施,卻對正常經濟社會運作帶來嚴重不便,港人北上時既要嚴格隔離14天,回港後又須進行14天檢疫,故過去10個月來兩地人流往來大幅銳減,也對港人日常生活和業務運營帶來嚴重不便。事實上,內地疫情早就維持穩定,除個別地區外已好長時間沒有錄得本地感染個案,應較香港、新加坡,以至全球許多地方都要安全;當港星有條件結成旅遊氣泡,香港和內地誠更有理由恢復通關。
現在率先豁免港人回港的檢疫安排,無疑是個好開始;跟旅遊氣泡一樣,在安全情況下誠應爭取逐漸擴大適用範圍,例如容許往來兩地的非港人商務客、學生,以至一般旅客等,在持有陰性檢測證明下自由通行。當然,假如疫情出現變化,好像有個別省市出現爆發,豁免範圍亦可因時因地制宜,不時更新,就如政府近日也刊憲將疫情嚴重的英國、比利時等加入高風險地區名單。
的確,疫下防控必須因勢而變,做好安全與復常的平衡。始終,疫情新常態下,風險總難完全歸零,何況本地感染尚未清零。所以,關鍵是真出現零星確診時,也可因為預先築好保險網而不致釀成大規模爆發。眾所周知,檢測正是預防病毒傳開即切斷傳播鏈的重點,而加強檢測正是題中應有之義。有鑒願檢則檢易存漏網之魚,故築好強制高風險和高接觸群組檢測的保險網,包括針對有病徵者和院舍員工等,由專家到社會經已愈來愈有共識。當釐清法律框架後,在現時檢測能力已大大增強的基礎上,相關強制檢測措施誠應馬上上馬,這肯定是最有助確保市民安全的辦法,繼而為更進一步、更加持續的經濟社會復常提供條件。
防控疫情必須張弛有道,收緊與放寬要科學有度。收緊首要是確保安全,然後是在安全前提下爭取復常;只要復常是有條件、有監管的,疫情並不見得必然一放寬即反彈——事實上,過去社會逐步推動復市、復課等,也無礙現第三波疫情踏入尾聲。只要全港市民繼續保持警惕、不要鬆懈,安全與復常應可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