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之建,所以盡旅人盍簪之歡,敦敬恭桑梓之誼,相與通功易事,交利俱贍,裁成萬物,輔助其宜者也。……經始於一九六九年五月,越歲九月告竣。觀夫巨棟巍峨,飛甍輪奐,遐朝近拱,吐納滄溟。自是潮人得以時聚於斯而燕於斯,雍濟和睦,用收琢磨之益……宗頤旅港有年,早聞碩畫,睎此壯觀,能不忻忭,倍興梓材之思,益懍同舟之訓。」
一九七○年九月,位於西環德輔道西八十一號的潮州會館落成時,國學大師饒宗頤教授撰寫《香港潮州商會創建潮州會館碑記》(下稱「碑記」),記述會館籌建過程及會館功用,兼表達自己思鄉之情,全文共六百二十八字,連同當年捐款建館各位潮商善長的芳名,用大理石鐫刻,嵌於潮州會館十樓廖寶珊堂牆上。屈指算來,這座樓高十層的潮州會館,落成迄今已整整半個世紀。日前出席新任潮州商會會長黃書銳先生主持商會成立一百周年慶典籌備會議,會後站在饒公這篇碑記之前,默默誦讀,再看捐款芳名表:廖烈文、呂高文、張卓如、林百欣、李嘉誠、蔡章閣、陳弼臣等等,皆大名鼎鼎潮人之光,頓生感慨。
常聽聞潮汕有「三個一千多萬」,一是潮汕地區人口有一千多萬,二是內地其他省市的潮汕人有一千多萬,三是移居海外各國各地有一千多萬潮汕人。除了東南亞,香港是潮人最集中的地方。饒公在「碑記」中寫道:「其時海運方興,潮人航海梯山,懋遷外地者,尤以香港為要衝。……潮人旅居港九,至今數近百萬。」一百多年來,一代又一代潮人來到香港展開新生,白手興家,建功立業,可以說,香港是潮人的第二故鄉。大略而言,潮人移居香港主要分為三個時期,一是香港開埠早期至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二是一九四九年前後,三是改革開放之後。雖然三個時期潮人來港的原因、背景甚至途徑不同,但是香港對潮人的吸引力一以貫之。香港獨特的自由、開放、多元、包容和中西交融、充滿機會的社會環境,成為勤勞、刻苦、靈活、敢拚敢贏的潮人樂土,一百年來港九新界誕生了一大批潮籍富商,當中不乏富可敵國的國際級巨賈,更可貴的是,香港的潮商又成為積極支持祖國改革開放、推動潮汕家鄉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當中不少人以榮譽市民身份,重返故里。所以我向商會各位首長及前輩建議,慶祝潮州商會成立一百周年,首先應該感恩香港這片熱土。
國父孫中山曾經慨嘆中國人是一盤散沙,但潮人在海外素以團結齊心聞名,無論何時何地,一句「家己人」,萬事好商量。饒公在「碑記」中對潮州會館籌建過程記述甚詳:「第二十六屆會長廖君烈文奮袂首倡,奔走呼籲」、「海外同僑聞風響應」,副會長及各位永遠名譽會長等共襄盛舉,連「暹叻越柬台各地潮屬人士踴躍捐輸,樂成厥美」。這座五十年前落成的潮州會館,就是海外潮人團結齊心的寫照。二十多年前在陳偉南先生倡議下成立香港潮屬社團總會時,饒公手書「團結」二字,以資勉勵。我記得前年清明節,潮屬各社團首長和鄉親在廖寶珊堂舉行饒公追思會,這幅饒公墨寶,就懸掛在大堂主席台一側。藉此香港潮州商會百年大慶之際,緬懷潮籍前賢創會建館之功,重溫饒公生前的殷切勉勵,愚以為,最值得我們後來者驕傲和傳承的潮商潮人集體財富,盡在「團結」二字。
無論在哪一個時期來港的潮人,如今都以香港為家,有道是日久他鄉是故鄉,而香港的多元文化,也包含潮汕文化的元素,二○一一年六月香港特區政府公布四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當中就包括香港潮人盂蘭勝會。多元和包容,是香港吸引包括潮人在內各個族群乃至世界各國各地人士,能夠融入香港、以香港為家的重要因素,是香港成為亞洲四小龍和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如果說前輩潮人與其他族群共同建立多元和包容的香港價值觀,那麼,作為新一代潮人潮商,就有責任加強團結,與全體港人一起共同鞏固和維護這些令香港保持吸引力、賴以成功的傳統價值觀。
原文2020.09.11 刊《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