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上午在廣東道帝國大廈上完理論課後,預告下午往九龍公園實習。關於確定歷奇定點及路線,我展示了官方地圖,共有四十點。太多了,再現1924年地圖,找出同存於兩圖的點,便是富有歷史地理價值者,其實寥寥可數,惟辦公樓改建之文物館、衛生署展館、展品倉庫,及炮台而矣。生態方面我為大家選了樟樹群及可能在其上出現的阿歷山大鸚鵡、在鳥池一定見到的紅鸛。我先介紹已搜集的九龍公園史料及各方物資料,在附近食肆飯後分好三組,依習式設計提問及活動,我在旁協助。三組匯報一下,我供意見,作出修定,便入九龍公園試行。
為甚麼園中古樹名木甚多,卻選位於邊緣的樟樹群?因為這些資料太好玩了:2006年專家評估樹齡為130年,12棵樹樹幹直徑長1.15米至1.7米。執行師表示很想知道樟樹樹身有多粗,歎息遊人不得內進,請各組幫忙目測,拖手圍圈顯示直徑長度,讓她摸着繞一圈真實感受感受。用軟尺度出各組數字後,公佈專家數據,問哪一組最接近數值。輸的那組不忿,提出質疑,那是13年前的闊度呀,今年是2019年,應增闊了很多。執行師稱讚異議者聰明,徵求尋得今日闊度之方法。計12棵樹平均直徑後,再計平均每年增長,在2006年的基數上,加每年增長值13倍,便得今日平均闊度。當然可以計最闊和最窄兩棵樹的個別闊度。
此時執行師提出令人震驚的建議:一起拖手圍出3019年面前樟樹樹幹直徑。組員不信會有如此粗壯的樹,執行師拿出千年台灣日本檜木、美國老杉下有人有車的照片,大家又驚喜又懷疑地圍出來。執行師指台灣、日本、美國國民都為自己國家保有這些千年古木而感到自豪,政府莫不投入資源用心保護以國家大事處理。海防道這12棵樟樹,全九龍同年出生及稍後出生的早已消失而只有它們倖存,真是奇蹟啊!大家能想到它們曾面對過哪些被砍伐摧殘的危險?它們又為何能逃出生天?是誰在保護它們?能夠為樹的生存和命運去思想,無論甚麼說法都是值得稱讚的。以下是比較深入也比較有趣的論述。
粵東鄉戶每誕一女嬰,父親即在居處附近山邊種樟苗,10多年後斬砍出售作嫁妝。出於經濟考慮,維多利亞城興旺後,從商華人開始小康,對樟木製品有需求,九龍鄉民見有利可圖,遂商業種植。這都可以視為第一次被砍危機。英軍收地,驅散現址鄉民,把種植區劃入軍營範圍或界線內,成為第一位無心插柳的救星。
香港專家估算樟樹種於1876年,但英國所以在1860年奪取九龍半島,只因怕港島維多利亞城無險可守,要用九龍半島之後是新界來緩衝,奪取即年便開始興建的今日之彌敦道,以及位於今日九龍公園的軍營。英制軍營工程必由英軍自己包辦,植樹也必在內,但英軍只植其亞、非、澳洲殖民地樹種,不會植華南樟。據曾鋸開無數樟樹樹幹,以數年輪方法來確定樹齡的日本藉農產部官員文獻,直徑粗1米的樟樹,都在140歲或以上,這樣算來,海防道這12棵樟樹,其實在英國人佔領九龍半島前,即1860年或以前便已種下。1860年才出現的「九龍半島」,海防道樟木群可說是它的同齡人,見盡其由荒涼海濱、不毛山野演化成國際都會的經過。它的生長史就是九龍史。
1941至1945年日佔期間,盟軍轟炸日軍軍備是第二次危機,救星是該營的炮台。它的規格太落後,營地也沒放置其他大殺傷力武器,不構成威脅,因此不值得轟炸。1960年代英軍交還用地,政府暨英商虎視眈眈,擬作商住用途,是第三次危機;1970年代市政局主席沙理士領導民選議員,力排眾議提出,九龍軍營建公園,是仿效紐約曼克頓建中央公園,確信對市民身心有長遠禆益,提升城市品位,是真正有大智大勇之救星。
12棵百年老樹留下了,它們可繼續活到千歲嗎?香港有一棵400歲樟樹在林村社山村後山。執行師拋出其近照:樹腳有大孔,樹身長徽菌,葉黃枝垂,圍繞它的木棧道處處崩爛。討論該樟身處郊野,危機大減,緣何會垂死至此?可有補救?總結港府對珍貴樹木的態度。最後介紹港府、港商極力推銷之九龍公園「優化」計劃:在樹旁挖地下商業街。討論是否如官方所言不會影響古樹,提出還有誰可以做救星?抑或是九龍史的結局?
見過阿歷山大鸚鵡在入口一棵樟樹樹洞育兒,是日未見出沒。組員走進噴水池一棵較年青的樟樹下開始活動,可惜樹仍太高,抓不到一塊葉子來聞氣味。
_________
彭玉文,香港生態史地歷奇著述者。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1/12/01013137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