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島上筆記】沙田歷史建築中的幸福
作者:鄒芷茵   來源:橙新聞    2019-10-08 09:44
「曾大屋」在大涌橋路的盡頭,是香港的一級歷史建築。據「古物諮詢委員會」的資料所見,「曾大屋」於1847年動土,而1867年方正式落成,時值清代同治六年。

* 散步路線 *

曾大屋 → 靈基營 → 車公廟

香港吃客家菜的機會多,學客家話的機會少。家裡有客家人,但大部分聽不懂、說不出客家話,也不會煮客家菜。

有時往車公廟一帶散步,凡經客家圍村「曾大屋」(山下圍),便會幻想某人在村裏煮梅菜扣肉。「曾大屋」在大涌橋路的盡頭,是香港的一級歷史建築。據「古物諮詢委員會」的資料所見,「曾大屋」於1847年動土,而1867年方正式落成,時值清代同治六年。

小時候弄不懂圍村的類型,只懂得圍村人有我所聽不懂的語言。後來才知道,要分成本地和客家圍村。「曾大屋」是青磚客家圍村,沒有本地圍村建立的中軸線;看上去不像一條村子,而像一所很大很大的房子——或者容我用跨文化的想法來說——像一隻方舟。力匡於1980年代重回香港,就想起「曾大屋」來:

宋城有汴京的衙門

戲院放映「回到未來」

未來的香港將是甚麼樣子

沒有人知道

也沒有人管

人們在談論「鄭廐」和「摩廐」

沙田也有跑馬地

(曾大屋想必已折毀?)

——力匡〈香港重回〉(節錄)

力匡的想法很合理,可是他猜錯了。「曾大屋」猶在,依然座落於面向城門河,背靠獅子山的福地上,目睹着不斷在填海地上急建高樓的景色。

曾大屋 圖:Wikimedia Commons-WiNG
曾大屋三層角樓碉堡 圖:Wikimedia Commons-Chong Fat

與大涌橋路接壤的,是車公廟路。在車公廟路上,有二級歷史建築「靈基營」;主樓以英式紅磚建成,卻有中式瓦頂,甚有殖民地建築之風。

「靈基營」位處山丘,盡得軍事戰略地利,原為1920年代的沙田警署;日佔時期,又為日軍的指揮中心。1927年的《香港華字日報》,有一則關於當時沙田警署的本地新聞,報道處長遭自己的廚子偷竊一事,非常滑稽。這人和數十年後攻下香島的日軍,大概都沒想到,佔盡地利的得勢者,未必就是最後的勝利者。二戰後幾番轉折,此地現稱作「靈基營」,為基督教營地。

位於小山丘上的靈基營 圖:Wikimedia Commons-Chong Fat
靈基營內的操場 圖:Wikimedia Commons-Wpcpey

無論如何,這些福地和戰地,均無法如「車公廟」那樣令人難忘。香港有兩座「車公廟」,位於西貢蠔涌的叫「車公古廟」,是一級歷史建築;位於沙田的則叫「車公廟」,是二級歷史建築。我們現於車公廟路上所見的那座紅白大廟,其實是1990年代新建的「車公廟」;說有三座「車公廟」,更加恰當。

「車公」之原型是傳說中的某位南宋軍將——說到南宋與香港,當然又要與宋帝昺扯上關係,說成末代少帝的護駕武將了。西貢、沙田兩所老「車公廟」的建築年份,已不可考。按「古物諮詢委員會」的說法,西貢的可上溯至明代崇德三年;而沙田的則可見於光緒十六年。王良和先前往的,卻是沙田的「車公廟」:

農曆年到過大圍車公廟,無事不登,然而,真有甚麼事嗎?說不出。求了兩支籤,自求自解,可以安心。換另一個角度看,文化體驗。

想過到蠔涌「車公古廟」走走,一閃念,沒有行動。

——王良和〈散文四則.車公古廟〉(節錄)

沙田車公廟 圖:Wikimedia Commons-Wpcpey
廟內的車公將軍神像 圖:Wikimedia Commons-Wpcpey

最後,他因為朋友搬到蠔涌新村的原故,得以踏進「車公古廟」。我沒到過西貢的「車公廟」;倒是進過沙田新「車公廟」的大殿,在巨大車公像旁的窗櫺間,窺探舊「車公廟」於光緒年間的風光。神高神大,我們會這樣形容魁梧的人。車公是不是魁梧的人呢?我不知道;但他在香港人的集體記憶裏,肯定是偉大的,偉大如一條通往平安的馬路。

我們在「車公廟」前祈求平安,在「靈基營」裏思考道路、真理與生命,在「曾大屋」下一親山水恩澤。至於屬於我們的幸福,也許不在沙田裏,不在歷史建築裏,而在那碟幻想中的梅菜扣肉裏——吃過客家菜,當個夢裏的客家人,也許暫時能做個肥膩的美夢。

___________

鄒芷茵,香港地誌文學研究者,編有《疊印:漫步香港文學地景1、2》(合編)。飲食散文《食字餐桌》作者。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0/02/010127822.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