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說起魏德聖這個名字,你可能一時間有些恍惚,但2008年的「爆款」台灣電影《海角七號》卻可謂無人不知,而隨後的金馬獎最佳劇情片《賽德克•巴萊》,音樂片《52Hz I Love You》也都出自他之手。
最近他來到香港,在光華新聞文化中心擔任「從零開始的電影造夢之旅」講座嘉賓,與香港導演陳果對談,聊了聊他的創作之路,以及他未來的「台灣三部曲」與主題園區「豐盛之城」計劃。看來魏導未來不僅繼續有優秀作品出爐,還會做一件大家意想不到的大事。
從電機學生到金馬導演,在電影行業觸底反彈
魏德聖並非學電影出身。在遠東工專(現遠東科技大學)電機科畢業後,他在服役期間認識到學電影的戰友,覺得「這是一個魔幻的行業」,產生了入行的念頭。經過2年摸爬滾打,他總算正式入行,卻發現電影行業一點也不魔幻:「像和流氓在一起工作!」
更糟的是,在魏德聖入行的90年代末,正值台灣電影低潮期,1000萬台幣成本的電影,能有100萬票房已經值得大肆慶祝,這讓魏德聖覺得很灰心,甚至不敢說自己做電影,「怕被人家笑」。
他在片場觀察那些功成名就的導演,發現他們幾乎都在40歲以上,「照這樣下去我什麼時候才能拍到自己想拍的東西呢?」於是他下定決心,要自己寫劇本,並且堅持到底。
彼時的他為楊德昌工作,並擔任《麻將》副導演。他直言當時的自己與楊德昌的學生相處時感到「很痛苦」——科班出身的學生,聊起歐洲電影和理論知識張口就來,學電機的他似乎顯得格格不入。因為經常肩負開車的工作,在車上有不少和楊德昌聊天的機會,他從中獲得了影響他日後創作的「金句」:楊德昌說,「那些想知道我在想什麼的人都是笨蛋,大家的成長環境人生經歷都不一樣,不開發自己的故事,開發我的做什麼?」
當時一位日本導演說的話也給他啟發。對方說:「你要趁沒有機會的時候好好寫,省得將來有機會但沒有好劇本。」
由此,魏德聖堅持寫作《賽德克•巴萊》劇本,一個講述莫那·魯道帶領族人反抗日本長期壓迫原住民而引發的霧社事件的故事。但劇本夠恢弘夠有歷史意義還不夠——魏德聖沒有資源。他又悟出一個道理:「你不是李安,沒法拿到那麼大那麼多的資源,要有市場證明才有機會去拿到更大的資源。」
於是,就有了無心插柳柳成蔭的《海角七號》——這部票房口碑雙贏的影片,直到今天都是不得不看的台灣電影之一。魏德聖透露,在寫《海角七號》劇本時,他自己被感動得又哭又笑,當時就相信這樣一個能讓自己真情實感傾注感情的劇本,也能打動更多的人。
《海角七號》賺到的錢,被馬不停蹄投入到《賽德克•巴萊》的製作中去。隨後又有了魏德聖監製、講述由日本人、漢人和臺灣原住民組成的嘉農棒球隊傳奇故事的《KANO》、音樂喜劇《52 Hz I Love You》……
「感覺自己每一次拍片都在做實驗,嘗試不同的東西。」魏德聖說。
拍「台灣三部曲」打造「豐盛之城」,建立文化自信
魏德聖接下來有一個偉大的計劃:拍攝「台灣三部曲」,推出分別從西拉雅青年沙喃角度看歷史的《火焚之軀》SIRAYA,從漢人海盜的角度詮釋那個時代的《鯨骨之海》,從荷蘭傳教士楊恩的角度來觀察的《應許之地》三部影片,重新審視幾百年前的台灣歷史。
他想做的還不止這些:他試圖建造一個主題園區「豐盛之城」,當中的建築便是為三部片搭建的場景,而它將不僅是一個影城(長期放映相關影片),還是一個歷史文化的園區、藝文展演的空間、遊樂場、度假住宿的空間……共有五部電影(此外還有兩部,分別是講述淘氣女孩達娜米奇幻冒險故事的動畫電影《達娜米》,與以宏觀的視角回顧大航海時期充滿海盜性格台灣的紀錄片《尋找福爾摩莎》)四個村落、三種文化、二座城堡、一片海洋……可以當成「講述台灣歷史的迪士尼樂園」。
魏德聖一邊介紹,一邊自嘲稱「我好像像地產開發商!」但這樣的念頭並非衝動產生,而是經過了認真的考慮:
拍攝《賽德克•巴萊》時,製作團隊按照老照片中的樣式重建房子與村落,為之做模型、用針孔攝像機測試拍攝效果……可謂盡心盡力又嚴謹,但辛苦搭出的景半年後就被拆掉,魏德聖覺得十分可惜。
除了搭景方面的考慮外,電影上映的「天時地利人和」限制也是魏德聖考慮的因素:「這個行業像是毛毛蟲,千辛萬苦變成蝴蝶,只能活七天,放映期非常短,如果一開始票房不好,院線還有可能會調整和減少場次。更何況,台灣現在每週有10 -15部片,每部片存活的時間越來越短。如果可以在園區內永久放映,就不存在時間和地點的限制了」,他說。
他也提到,如今的遊樂場大多是機械型,很容易讓人疲憊之餘也沒有太多的回味餘地。他希望「豐盛之城」能為大家提供輕鬆的文娛空間,甚至希望能以此改變台灣的教育行業,「讓大家在17世紀的台灣醒過來」。
魏德聖說,《海角七號》的成功帶給他一個很大的感受,就是電影真的可以改變很多事情。「台灣人太缺乏自信,缺乏土地信仰,缺乏文化信仰。要以自己為榮,把自己當強者。」至於被人質疑想法天馬行空……「我們就是在做浪漫的產業,我不浪漫的話這個行業怎麼做得起來呢?」他笑。
是時候喚醒的實驗與開放精神
在講座中,魏德聖也與陳果交流了對如今的新電影和創作的看法。魏德聖表示非常懷念當年做短片的時期:當年雖然沒資源也沒條件,但年輕人反而因此極具實驗精神,甚至自製滑軌。而如今雖然學生作品階段就開始有富經驗的人參與、起用明星,但大家開始變得不敢嘗試。而在他看來,台灣新導演共同具有的問題是,因為太過謹慎,所以素材拍得過多,最後失去重點。
陳果則提及在香港的環境下,想要復原有年代感的東西相對比較難,香港的鮮浪潮電影比起台灣開始得也比較遲,但遲做好過不做,期待年輕人以更開放的態度去面對各式各樣的建議和意見。
最後,據魏德聖介紹,「豐盛之城」將會在明年動工,三部影片也將同時開拍,預計在2025年完成。不知道那時的「台灣三部曲」,將會帶給大家怎樣的驚喜呢?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9/23/010127115.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