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來自斯諾伐克的雅諾斯卡樂團(Janoska Ensemble,簡稱JE),於七月十二日和十三日在香港文化中心「遇上」香港中樂團;而較早前「華意堂」策劃在葵青劇院黑盒劇場舉行的「無極爵躍」,則是西方爵士樂「遇上」無極樂團的中國彈撥樂器;至於由「龍音樂藝」在香港大會堂主辦的「鶴鳴清音」,則是奏古琴的喬珊「遇上」簫笛專家鄭濟民的音樂會。這三套和中國樂器(音樂)有關的演出,正好展示出今日香港樂壇通過演出的實踐,對中國音樂在美學上的多元探索與追求,突顯香港一直以來便是中西文化匯聚中心的角色。
選曲融合多元文化
音樂發展與時俱進,在進入千禧年後迎來突破,到今日中國倡議「一帶一路」,正是現今網絡全球化下必然出現的現象。在這種文化大環境轉變下,香港中樂團每個樂季都必然會有跨文化節目,將不同的音樂美學融合,進行多元探索,「當雅諾斯卡遇上香港中樂團」便是今個樂季中讓觀眾的音樂世界變得更為廣闊的節目。
其實JE的五位「家庭」成員,已帶有跨文化背景,用的雖是西方樂器(提琴加上鋼琴及低音提琴),但演奏風格卻融合了西方的藝術音樂美學、民族音樂元素,與通俗爵士音樂、流行音樂的特質,是多元文化融合的音樂。當晚開場JE演奏的三首樂曲,便將西方「古典音樂」融合了不同的美學;莫扎特的《費加羅婚禮》序曲,先加入一段法國國歌《馬賽曲》,末段再融入猶太人的傳統婚禮祝願歌;接着保羅.麥卡尼的《昨日》,伴奏的卻是巴赫的G大調第一號大提琴組曲的前奏曲音調,融合了流行樂與巴洛克音樂;JE的鋼琴手弗朗蒂謝克(Frantisek)所寫的《阿瑪迪斯的倫巴舞曲》,卻將莫扎特第二十號鋼琴協奏曲的音調,發展成他自己原創的拉丁美洲倫巴舞曲。周熙傑指揮香港中樂團演奏他自己的作品《樂隊組曲Ⅱ》則是一首融合了東亞及東南亞的音樂特色的多元風格音樂。
兩團相遇 樂手較勁
兩團「相遇」的音樂再拓得更闊。第一類《春江花月夜》和《查爾達斯》,前曲由JE與七位中樂手演奏,琵琶主導,保持原曲形態;後曲由四位中樂師採用了管子、嗩吶、笙、三弦,和JE以互Jam方式演奏,並加入演奏小提琴的老父班迪,還有歌手亞帕特,中西樂器都有很好的發揮,樂曲下半部還插入鄧麗君的名曲《月亮代表我的心》,更和觀眾以掌聲互動,將音樂會帶上高潮結束上半場。
第二類由周熙傑指揮香港中樂團將JE版的兩首樂曲重編演出。先奏的《蝙蝠》加入上世紀六十年代的流行金曲《Those Were the Days》;再奏帕格尼尼第廿四號《隨想曲》,則加入匈牙利的《查達斯》舞曲,兩首樂曲都被注入了強大動力,讓兩把提琴有如鬥劍般高速狂飊,同時樂團亦能緊接着推進,將氣氛越推越高。
壓軸一曲,也就是伍敬彬特別為這次雙方合作度身創作的《下一站月球》,這首三個樂章不間斷演奏的樂曲,分別採用了香港人熟悉的粵劇《帝女花》中的《香夭》、《大開門》等音調,再融入爵士樂元素,將兄弟幫各樂器的性能發揮得不錯,作曲家在樂曲解說中指出靈感的由來:「中國探月工程第二階段落月計劃的『嫦娥四號』於二○一九年一月成功登陸月球,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在月球背面登陸……這首樂曲期望探索中國式的登月,為觀眾來一次有關月亮的中西音樂文化融合。」根據此一背景,看來仍可發揮更多想像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