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Matilda音樂劇》訪港 齊入奇幻世界
作者:尉瑋   來源:文匯報    2019-09-09 11:26
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本年代最出眾的音樂劇」的《Matilda音樂劇》,有着一頭蓬鬆鬈髮的5歲小女孩Matilda要來香港啦!邀請大家一起走入Matilda的奇想世界。
閱讀是Matilda的慰藉,也告訴她「我是誰」。

【識港網訊】有着一頭蓬鬆鬈髮的5歲小女孩Matilda要來香港啦!這個Roald Dahl筆下的經典角色,一經面世就俘獲了無數讀者的心。天才小孩?小搗蛋鬼?被英國《泰晤士報》譽為「本年代最出眾的音樂劇」的《Matilda音樂劇》,邀請大家一起走入Matilda的奇想世界。

《Matilda音樂劇》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根據暢銷兒童作家Roald Dahl的同名小說《Matilda》改編而成,2010年首演後,至今已經成為倫敦城西及百老匯的經典演出。演出在2012年破紀錄地斬獲7個奧利花獎,2013年又獲美國《時代雜誌》評為「年度最佳演出」,更斬獲5項東尼獎。

《Matilda》的魅力到底何在?

「怪老頭」Roald Dahl 70歲時才開始寫這個故事,光初稿就花了將近一年時間才完成,之後覺得百般不滿,又推倒重來,最終版的故事一出版,就俘獲了無數讀者的心。書中的5歲女孩Matilda,如小天才般聰明調皮愛唸書,有着與年齡不相符的成熟,無奈她的父母兄弟卻是俗不可耐的平庸之人。在家中,Matilda不受重視,更因喜歡讀書而經常被父母譏笑責罰,因為他們認為「看電視才會讓人聰明」;好不容易可以上學,Matilda又要面對專橫恐怖的女校長Miss Trunchbull。在這困難重重的生活中,幸虧有圖書館館長Mrs Phelps及班主任Miss Honey,她們的理解與溫暖為Matilda搭起了避風港。最後Matilda與同學們一起成功反抗Miss Trunchbull,更迎來了自己嶄新的生活。

皇家莎士比亞劇團的改編,則將故事中的幾條線索同時推進。Matilda與父母的關係、她的學校生活,還有她為Mrs Phelps講述的天馬行空的故事……現實與故事並行不悖又時而交錯,最終彙集到終點,謎底揭開的一剎那,催人淚下。Dennis Kelly的劇本和Tim Minchin的詞曲,極大展現了Roald Dahl古靈精怪的想像力,和其筆下層次豐富、狡黠幽默的語言特色。整個舞台色彩繽紛得讓人心花怒放,最引人注目的是用無數木質方塊拼接而成的幕牆,上面點綴出無數字母,貼合Matilda對閱讀的喜愛。配合後面幾層靈活移動的幕牆,佈景可以瞬間變幻,轉變成家、學校課室、圖書館,甚至Matilda腦中故事的場景。

故事帶給人物力量

Matilda熱愛閱讀,她的神奇世界,與「故事」密不可分。對Matilda來說,閱讀不僅是慰藉,更是讓她找到認識自己的入口。劇中最為動人的是,故事並非只是現實的止痛劑,它為人物帶來力量,這種力量最終打破了現實與想像的壁壘,助她們衝破困境,找到屬於自己的一方天地。Dennis Kelly曾說,《Matilda音樂劇》裡面有兩種大人–愛故事的,和不愛故事的。淺薄的父母和女校長,很顯然是後者,他們否認故事的可能,認為故事浪費時間,所以他們尖酸刻薄,也十分愚蠢。「實話說,我不覺得這是對成人世界的不寫實畫像。否定故事,就是很大程度上否定我們生而為人的存在。沒有故事,我們不過是穿着鞋子吃飯的機器。」

閱讀讓Matilda知道「我是誰」。整個故事,如同一則成長宣言。當世界包括自己的父母都成為自己成長的阻礙時,Matilda說,面對生活的不公,一味的忍讓沉默改變不了任何事情。她為自己奮力出擊,到了最後,甚至重新選擇自己的家庭,與Miss Honey生活在一起。

5歲的Matilda,甚至比大人更強勢,也更勇敢。大概也正因如此,《Matilda音樂劇》成為「史上最強」親子劇。孩子看到的是繽紛變幻的色彩、趣怪的人物,他們喜歡的歌曲大概是《Naughty》,是《The Smell of Rebellion》;而家長們,會在《When I Grow Up》的音樂響起時,一下被戳中淚點。

音樂總監Louis Zurnamer用「magical」來形容《Matilda音樂劇》,「它和我以前聽過的音樂劇都不同,不像經典的音樂劇風格,也不像rock opera,例如韋伯的《Jesus Christ Superstar》;它也不像美國的當代音樂劇。Tim Minchin寫的音樂,美妙又獨特,一下就把人吸引過去,非常貼近今日的觀眾。」《Matilda音樂劇》採用現場音樂的伴奏,要精確貼合人物的舞台動態,「這也是現場音樂的美妙之處,不是每晚重複同樣的東西,而是大家要非常投入,去注意舞台上正在發生什麼。」他笑說,有時樂手們長時間演奏後很疲倦,現場也會發生小意外,「但這也是現場表演的有趣之處,觀眾看的不是電影,聽的不是錄音帶,而是人在奏樂,這些意外的小插曲就是很human的時刻。」

音樂貼近當代觀眾

《Matilda音樂劇》的駐團總監Natalie Gilhome自己就是Roald Dahl的書迷,她形容Roald Dahl的書寫層次豐富,語言又充滿特色,這也令到音樂劇的字幕翻譯面臨大挑戰。劇中不僅台詞無比密集,對白和歌詞的遣詞造句還都充滿玩味。例如Miss Trunchbull檢查學生的拼寫,其間就怪詞百出;更別提Matilda的「文盲」父親,時不時還要蹦出幾個錯的英文。這些台詞,對於以英文為母語的觀眾來說亦需要時間去反應,對中文觀眾來說則更難精確傳達。但Gilhome並不擔心,她認為故事的魅力足以讓大家不知不覺投入其中,「觀眾也許難以捕捉每一句台詞的意思,卻絕對可以輕易明白角色的情感和處境。」

「孩子和大人都可以在這個故事中找到樂趣。」Gilhome說,「我最喜歡的一句歌詞來自《When I Grow Up》,『I will be strong enough to carry all the heavy things you have to haul around with you when you ‘re a grown up.』對孩子來說,這可能意味着書包、雜物;但是對於大人來說,那可能意味着人生的行裝。聽到歌詞的時候,我似乎又回想到自己的兒童時代。記得我第一次在倫敦看這演出時,就在那一刻忍不住哭起來。」

演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除了豐富的故事意涵和精彩的舞台調度,還有一班唱、跳、演俱佳的小演員。Gilhome說自己非常喜歡和孩子一起工作,「孩子比大人更加開放,大人總是帶着很多的技巧,但孩子只是感受,然後做出最真實的反應。」小演員們的想像力、熱情和無窮的精力讓她驚喜,她笑說合作的秘訣之一就是「把他們當做專業演員來對待,而不是小朋友。」她又說小演員們簡直是劇組中的神奇因子,「如果他們是安靜的、專業的,你會發現所有的大人都會平靜下來。」Zurnamer則說,和小演員們合作瘋狂又有趣,「他們需要比其他演員更早開始排練和準備,我們的舞台很複雜,每個時刻都被準確安排,對孩子們來說,整個演出的指導和界限非常清楚,他們會覺得很安全,知道每一步應如何去實行,不用去猜。」小演員們要在舞台上待很長時間,特別是Matilda,有大段的台詞和唱段,「真的很厲害。」Zurnamer說。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