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港島筲箕灣電車總站附近,有一條街道,向東伸展,直到盡頭處的阿公岩那裏,這條通往阿公岩的街道,中文名稱叫筲箕灣東大街,英文街道名稱則為Shau Kei Wan Main Street,即為筲箕灣大街,並無「東大街」之稱,可見「東大街」原為中國人所習稱的街名。
在東大街盡頭處,有一條斜路伸上山,與柴灣道連接,這條斜路名為阿公岩道,可見阿公岩道因阿公岩而命名。自東大街至阿公岩道一帶,均屬阿公岩區,這個地區對開的海峽,名叫鯉魚門,是本港東面進出港的門戶海峽。
鯉魚門形似鯉魚嘴
鯉魚門得名的原因,有很多傳說,在未談傳說之前,先談正式命名的原因。我們打開一張香港全圖來看,就會看到香港港灣的形狀,像一條鯉魚,鯉魚門的入口處,就和鯉魚嘴相似,該處海峽最窄,距離對岸最近,形如一狹窄的鯉魚嘴。進入這個鯉魚嘴之後,就是一廣闊的鯉魚肚,尖沙咀突出的海角,與中環的海灣形成一條鯉魚尾的形狀,由於海灣如魚,而魚之中,魚腹最大的則是鯉魚,故把這海灣出入口的海峽稱為鯉魚門。
鯉魚門的命名已很古遠,屈大均在《廣東新語》卷二「海門」一章,已提到鯉魚門,其文云:「從新安而出者曰小三門。曰屯門、曰急水、曰中門、曰鯉魚、曰雙筋、曰南佛堂、曰北佛堂。」可見明末清初,鯉魚門已很著名,是所有漁民和航海家都知道的海門。(中國漁民和航海家,向把既是海峽又是出入孔道的海域稱為海門)。
漁民出海作業,對於航經的海域形勢,必須留意,以便辨認航道。是以對於航經的海道所見的山、島、海峽及礁石,均須給予命名,以便認識附近的航道。他們命名時,均以形狀為命名的根據,務使老幼容易認識,亦容易傳播消息,大家互相傳播,便很容易聯絡。例如同泊於一條漁村前的漁船,他們回航時互問對方到何處捕魚,若海道形勢不給予命名,便不能說出捕魚的地點,有了命名,就可以說雙方在什麼地方捕魚。出海之前,亦可以向沒有隨船出海的家人說明到什麼地方捕魚,倘若過了應回航的時間而不見回航,可以託其他漁船到作業的地方尋找。這是漁民給山、島、海峽和礁石命名的原因。而命名的方法,均用形似命名,令任何人都可以一望而知。本港很多山名、島名、海峽名、礁石名,都是由漁民命名的,並且均以山形水勢來命名。急水門因流水湍急而命名,這是由水勢而命名。鯉魚門因形似鯉魚嘴而命名,這是很顯淺的道理。
鯉魚精的神話傳說
有些地名既因形似而命名,但為了加強對地形水勢的認識,每每會附加一些神話傳說,使漁民子弟自幼年時即開始注意該地的地勢,不可疏忽。鯉魚門的海門狹窄,兩邊多礁石,進出時應該特別小心,以免觸礁而沉船,因此也有神話傳說。我們對這些神話傳說,不能因為「導人迷信」而把它抹殺,因為神話傳說只是加深認識的一種方法,若忽略傳說,便不知漁民傳說的原因,亦不知其生活狀況。
從前漁民經鯉魚門時,必要燃放爆竹。自從禁止燃放爆竹之後,漁船經鯉魚門出海捕魚時,才沒有燃放爆竹。這種燃放爆竹的習慣,其實是和傳說有關的。
傳說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較為簡單,只是說很久很久之前,有條鯉魚修煉成精,在鯉魚門外,一躍而過,化為一條龍飛上天去,因此鯉魚門就名鯉魚門,從此之後,鯉魚門外,就魚蝦大信,鯉魚門就變成利於漁民捕魚的門戶了,這傳說無非是取「魚躍龍門」的神話使之本地化而已。
另一傳說則更為神化而曲折。相傳古代有九條鯉魚精,在鯉魚門外興風作浪,令到漁民在海外作業時常遇危險。漁民向天后禱告,希望將這九條鯉魚精除去,讓漁民能在這一帶海面安全作業。這消息被九條鯉魚精知道,認為漁民請天后娘娘對付牠們,於是更加兇惡,更是興風作浪,企圖將所有漁船吞入魚腹之內。漁民們大驚,紛紛將船駛入港內筲箕灣一帶躲避,由於港內和港外完全是兩個世界,筲箕灣內風平浪靜,漁民這才知道這九條鯉魚精不能進入鯉魚門,被鯉魚門的海潮頂了出去。
九條鯉魚後來請教鯉魚門外一位神仙,怎樣才能去除這股強大的壓力。神仙便教牠們只要一起運氣,向上空一跳,便能越過海上壓力極大的海潮,越過鯉魚門,然後落回筲箕灣海面。
不料當牠們齊齊跳起時,突然來了一陣怪風,把牠們向北方吹去,拋上岸上。牠們在陸上掙扎了好一陣子,企圖攜手一齊跳回水裏去,可是已無能為力,終於變成了九座大山。那神仙哈哈笑道:「自古道魚可化成龍,你們現在已變成龍了,還埋怨什麼?這九座山,就是你們化龍所成,就名九龍山吧!」從此之後,海晏河清,鯉魚門外風平浪靜。
凡神話傳說都有很多附會。附會與神話無非加強漁民子弟在航海時對山形水勢的認識,這神話故事便能使漁民自幼即認識九龍山和鯉魚門。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作者:魯金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25/010122212.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