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書展講座系列多樣,其中「本地文化歷史講座系列」便由新亞書院打頭陣,舉行「珍重‧奮進 — 新亞書院與香港」座談會,由四位新亞出身的學者分享新亞書院與香港發展之關聯。座談有近150位聽眾出席,全場滿座,書院並於同場發佈兩部與商務印書館合作出版的新書。
新亞書院的發展大致可按校址之設,分為桂林街、農圃道和沙田三個時期,而主講這次座談的四位講者,亦分別為三個時期的見證人。中大哲學系榮休教授唐端正入讀新亞書院前身亞洲文商學院,並見證新亞書院成立。他笑言最初本修讀農學系,惜書院教學空間不足,農學系不久便結束,故而轉修哲學。唐教授還縷述創校以來師生的艱困,包括經費難以籌措、力爭免除商業登記,並提到貧苦學生如何求學,「(學生)百分之八十交不出學費,而且都是難民,多住在調景嶺,一個月伙食費只有六元。很多學生徒步走來桂林街上課,如果下課趕不及回家,便棲宿在樓梯間。」
新亞書院校董黃浩潮和新亞研究所教務長周佳榮,同是農圃道時期的學生。黃浩潮簡述當時農圃道校園的擴建經過,並提到有份資助校舍興建的福特基金會十分欣賞校舍設計,「因為校園內佔地最大的是圖書館,而最小的是校長室!」他又提到曾有農圃道校友投訴校歌歌詞遭「纂改」,錢穆原詞「五萬萬神明子孫」,到後來翻了一翻,變成現行歌詞的「十萬萬」。
周佳榮則分享了新亞研究所的逸事,笑指新亞研究所保留了許多新亞「傳統」,「課室與當年新亞書院一模一樣,依然用粉筆來寫字,而且沒有冷氣。桌椅都是以往書院遺留的。」
另一講者何碧琪畢業於中大藝術學部,現為中大文物館副研究員。她分享了對新亞精神的體會,「看到新亞精神已於許多新亞學者和校友身上內化」。她還介紹一些沙田時代新亞書院的新發展,包括「錢賓四先生學術文化講座」和「余英時先生歷史講座」的開辦、合一亭和新亞校史館的建設等。
在座談會上,書院發佈了兩部新書:《珍重‧傳承‧開創 — 《新亞生活》論學文選》及《誠明‧奮進 — 新亞精神通識資料選輯》。二書均為文集。前者收錄七十篇曾刊登於書院刊物《新亞生活》之文章,全為新亞師長和到訪友好之來稿或演講詞,題材均圍繞學問研究。後者則結集反映「新亞精神」的文章和講詞,另收十七位校友體會新亞精神的專文。新亞創校先賢錢穆、唐君毅、張丕介諸先生,以至知名學者余英時、牟宗三和孫國棟諸教授的文字,均可見於二書之中。
新亞書院出版代表表示,為慶祝新亞七十周年校慶,將繼續出版有關書籍,題材涉及新亞人對新亞精神、書院發展以至社會事件的敘述或評價。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19/01012182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