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城牆和炮台,因為歷史原因總有吸引力,歐洲的炮台,中國的炮台,若是你旅遊的路線遇上了,那便是觀光的勝地。
往東涌遊覽古炮台的交通頗為方便,搭中環地鐵站的東涌線,行車三十分鐘即抵達東涌地鐵站,由A出口橫過東薈城音樂噴水池,兩分鐘到巴士總站,搭38號往逸東邨,車程約十分鐘即到,由邨尾步行十分鐘到下嶺皮村,東涌古炮台呈現眼前。如今香港的交通便利,果然在不少細節處都有所體現。
還記得二十多年前,筆者為了看這古炮台,路程真是曲折,當時沒有青馬大橋,大嶼山雖比港島更大,稱香港笫一大島,但仍是個孤島,島上村落疏落,居民稀少,沒有人氣的地方。怎樣去呢?由中環碼頭搭駛往大澳的離島線小輪,離島小輪第一站泊沙螺灣,上落客再開行,第二站泊東涌小碼頭,落客後,小輪繼續開往大澳。若記憶不誤,到東涌碼頭船行近兩小時。碼頭有一條石板街,長約三百呎,兩邊有小士多和小村屋共十數間,出了小街,前面便是平坦山谷,山路兩邊,雜草叢生,走二十分鐘沒有人跡小路,高興地看到古炮。今天與那一回比較,實在是方便了許多。
東涌古炮台建於清道光時期,在離京城這樣邊遠的東涌建成這座炮台,可見道光這位多難的皇帝對香港是頗為照顧的。原以為香港只有一處寨城,即如今已融入民居的九龍寨城,實則是讀史不深之誤,原來東涌炮台也稱寨城。
炮台吸引力在於六尊古炮,沒有古炮便索然無味。由大門登上城牆的炮台,六尊古炮依然雄赳赳地列陣,輕的一千五百斤,重炮二千斤,炮身鑄字,刻出鑄炮廠名,分別鑄於同治、道光年間,一尊鑄字:「重二千觔 兵部侍郎巡撫部院梁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 日 炮匠李陳霍造」;另一尊鑄字:「嘉慶拾年正月置 重一千八百觔」等字樣,部分字樣模糊不清,炮口向北對準東涌河至大嶼海面,對付海盜及大海盜王國張保仔的勢力,現在見到的炮口最近是數十呎外的一幢村屋,距離不遠的地方則是逸東邨密集公屋——與第一次看炮台時前面視野無阻很不一樣,難免有些感傷。
因為是第二次到訪,筆者嘗試為家人做導遊,炮台正門上有「拱宸」兩字,拾級上城牆,大炮陣有東門名「接秀」,西門名「聯庚」。前面說炮台建於道光十二年,僅說了歷史的一半,更早的一半歷史要推至南宋初年在此駐兵了,當時稱城寨而不稱炮台,當時用來對付大嶼山偷運私鹽往廣州的鹽梟,派三百水軍駐守東涌,興築一座寨城駐兵,因此,炮台的歷史應遠至八百年,後來才有九龍寨城,東涌古寨城比九龍寨城更久遠。嘉慶年間寨城加建為炮台及兵房,鑄造重炮,其時正是張保仔以大嶼山為寨,橫行伶仃洋的時候。東涌炮台對付小海盜綽綽有餘,面對大盜張保仔無濟於事。
張保仔曾擁領三、四萬人馬及六百艘戰船,南中國海最大的武裝勢力,以沿海島嶼為基地。經常橫行廣東沿岸,主要劫掠沿海的運鹽官船或外國貨船。其他商船要經過他控制的地區,也要先交納「行水」(保護費)。相傳張保仔驍勇多計謀講義氣,雖然橫行南中國海域,但因張保仔本人出身貧苦,對平民友善,向鄉民購買糧食往往加倍給錢。不滋擾貧民和漁戶,嚴禁部下在駐紮地區掠奪。由此得民眾支持,視他為劫富濟貧的俠盜。
清軍剿張保仔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發生在赤鱲角,雙方各有約三萬海軍海盜,合共近千艘戰船,火炮二千。據葡萄牙文獻記載,嘉慶十五年,葡方與清政府組聯軍,艦隊與紅旗派海盜的主力艦隊在大嶼山海面進行一場激戰。海上布滿戰船。張保仔派出兩支先鋒船隊被澳葡艦隊擊敗,劣勢下他親自指揮海盜團分成六個小隊,每隊圍攻一艘葡萄牙戰船,試圖利用人數優勢登船肉搏,葡萄牙人則以密集式炮火攻擊對方,成功阻截海盜船迫近。眾小隊陣腳大亂,海盜無心戀戰,紛紛逃離戰場。張保仔乘大霧撤離赤鱲角,繼續與清軍對峙。有了這些故事,增加了東涌炮台的傳奇色彩。
遊至炮台中央的東涌公立學校舊校舍,有意想不到的收穫,出現眼前的是「東涌藝研曲藝社」,粵曲唱家班的開心地,料必有蓋鳴暉一眾大老倌的戲裝玉照,進門果然見她的巨型彩色的小生扮相照片。其他紅伶的相片掛滿,據知附近逸東邨的大嬸大媽曲迷,每星期到此練曲,每月八堂,由師傅指導,付一百幾十,換來開心,若是來得合時,可聽到滿室絲竹粵韻,迷心的任腔《帝女花》。昔日鐵炮干戈,如今由大嬸少奶奶唱出悅耳動聽的《香夭》,眼前昇平難道不應珍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