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東區街道故事】 從銀幕街看影業發展
作者:魯金   來源:橙新聞    2019-07-09 09:17
銀幕街標誌着香港電影製作歷史的開始,因為香港第一間電影製片廠,原在該處設立。電影製片廠雖然不是戲院,不會有銀幕,但是,製作完成的影片,要靠銀幕才能放映,因此人們就把製片廠的所在地,稱為「銀幕街」。

【識港網訊】銅鑼灣近英皇道口與銅鑼灣道交界附近,有一條很短的街道,路牌寫着「銀幕街」三字。這條小小的街道,卻是標誌着香港電影製作歷史的開始,因為香港第一間電影製片廠,原在該處設立,因此後來就把這條街道,命名為「銀幕街」。

1925年位於銀幕街的露天影場 圖:《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在早期人們的觀念中,「銀幕」是電影的代名詞,因為要有銀幕才能放映電影,電影製片廠雖然不是戲院,不會有銀幕,但是,製作完成的影片,要靠銀幕才能放映,因此人們就把製片廠的所在地,稱為「銀幕街」。到該街開發成街道時,已經叫慣了,當局也就正式將這街道,命名為銀幕街了。

早期的電影「解畫員」

香港第一間專門放映電影的戲院,名叫比照戲院,這間戲院於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建成,位於中環的雲咸街上。當時放映的電影,全部由外國運來,都是沒有聲音的默片,而且大部分是風景紀錄片,例如《巴黎風光》之類的影片,後來才有故事片運來。由於故事片也是沒有聲音的,銀幕上只映出主角對話的文字,而觀眾又多數不會英文,因此便要設一位「解畫員」,向觀眾解釋故事內容,以及解說主角的對話。解畫員是坐在一個高台上面講述劇情的,這個高台是設於前座與後座中間近太平門的牆邊,要爬上梯子,才能到台上解畫。當時沒有揚聲器,解畫員的聲音,必須夠宏亮方能勝任。

比照戲院的解畫員十分特別,在解畫台上,配備了很多效果道具,計有雞毛掃一把、鐵絲一條、木棍一支和鐵枝一根。不論冷天或是熱天,解畫員都是手持一柄摺扇的,他通常是在熄燈之後,才登上解畫台,而他那把摺扇,則是用作掩護真面目,故在完場之前三分鐘,他已經下台,匆匆離去,保持他的神秘感。

初期的美國電影,大部分是牛仔片和滑稽片,是較多動作的默片,故此解畫員要使用音響道具,使整體效果更為傳神。如銀幕上出現打架的劇情時,解畫員就用拳頭打在自己的手掌上,發出聲音,一面解說「呢一招穿心拳好犀利」;遇到劍擊打鬥時,就用鐵枝敲擊鎖鏈,發出擊劍的聲音。總之,比照戲院的解畫,別具一格。

當時香港的觀眾,對於這種新玩意反應非常熱烈,比照戲院差不多場場滿座,一直維持到1913年,仍然保持旺場。因此引起本港一些商人的興趣,他們認為,如果用中國人演戲,拍成電影,一定更吸引觀眾,因為觀眾大部分是華人,銀幕上映出中文字幕,人人都可以看得懂。其中有一位黎民偉先生,對此特別感興趣,因為黎先生本身喜歡演戲,而且在辛亥革命時期,也演過不少鼓吹民主革命的戲劇,當時這種戲劇,稱為「文明戲」。他認為如能拍攝由中國人主演的電影,必受歡迎。但是,當時他還不知道電影是怎樣製作的。

香港電影事業始創人黎民偉

1913年春天,恰巧有兩位美國人到香港拍攝風景紀錄片,這兩個美國人,一名萬扶沙,一名羅基士,羅基士是導演,萬扶沙是攝影師,他們帶了電影攝影機來香港,在中環鬧市上拍攝街頭風景,被黎民偉看到,黎民偉就上前和他們交談,知道他們一個是導演,一個是攝影師,於是就自願替他們作嚮導,帶他們到各個有特點的地區拍攝紀錄片。

在這個時候,黎民偉已曉得製作電影的一些基本道理,他便向萬扶沙和羅基士提議,香港的戲劇,也是香港風景線之一,何不把一場戲拍成電影,加插到他的紀錄片中去?羅基士大為贊成,談到費用問題時,黎民偉表示,他可以懇請商量男女主角演出,不必什麼費用,但一定要將之拍成的電影,然後印一拷貝給他在香港放映。羅基士同意,就跟他簽約,並帶他們去看看當時正在香港上演的琳瑯幻影劇團所演出的《莊子試妻》。兩人看過,認為很好。因為當時上演的《莊子試妻》,是將一副真棺材搬到舞台上進行演出的,這些戲劇,西人從未看過,自認為有代表性,因此就決定拍這一部《莊子試妻》。

由於羅基士拍的是紀錄片,《莊子試妻》只是他的紀錄片的一部分,拍成之後,經過剪接,拍了三天的戲,剪成只能放映十五分鐘。羅基士便將這十五分鐘的影片,印了一份拷貝給他。這就是在香港拍攝的第一部由港人主演的影片。

黎民偉拿了這份只有十五分鐘的拷貝影片,非常歡喜。在拍攝過程中,因為他一直在場協助,同時他又與攝影師萬扶沙打交道,讓他有機會學習攝影,實際上他已掌握了一些攝影技術。這份收穫,比那份十五分鐘的拷貝影片更大。

當時中環的新填地上,有人搭了戲棚,經營遊樂場,這座遊樂場名叫「幻遊火車」。因為場中有一個小型電影室,專門放映世界風景的紀錄電影,美其名為乘火車幻遊世界,每場十五分鐘,收費只是三仙。黎民偉認為這隻十五分鐘的影片《莊子試妻》,拿到「幻遊火車」去放映最適合,於是與遊樂場接洽,用分賬方式上演。

「幻遊火車」是本港第一間平民電影院,因為在1913年期間,看電影是高級享受。比照戲院最便宜的票價也要二毫,「幻遊火車」的電影只收費三仙,雖是每場十五分鐘,也足夠滿足未看過電影的觀眾,小市民非常歡迎這種平民化的電影。《莊子試妻》在該處放映,果然哄動一時,場場滿座,連演了個把月。黎民偉看見成績這樣好,就立下決心,組織電影公司拍攝電影。他認為在香港拍電影,一定有前途。當時他開始構思電影公司的組織章程。先定名這間公司為「民新製作影畫片公司」。「影畫」一詞是從日文中得來。民新是民國新成立之意。

民新影畫公司的創立

1911年(宣統三年)民國成立,推翻清帝,當時激起了人民要求民主的新潮流,故黎民偉取名「民新」。他在1914年便開始組織這間公司,在他的公司招股章程上,談到在香港發展影畫事業的前途,綜合有如下幾點:

第一、香港是中西貿易的轉口大商埠,從外國購入攝影機及影畫材料極為方便。

第二、香港已有足夠的電力,而且新開的電影院已不斷增加,攝製的影畫不怕沒有地方放映。在市場上可以收回拍片的成本。

第三、上海和廣州,已有多間電影院,這些電影院都可以放映香港的影畫。同時,南洋的主要大埠,也有戲院建成,將來影片可運到南洋各埠去放映,收入必然增加。

但是,他籌備了多年,還未籌足資金。黎民偉後來到美國去,向華僑招股,順便到美國考察拍攝電影的實際工作。他終於在1922年,才籌了足夠的資本,買了攝影機及各種器材回港。民新製作影畫片公司便正式成立。

製片廠的廠址,就在現時的銀幕街上。當時銅鑼灣—帶仍屬郊區,申請場地極易。他的製片廠佔地近萬呎,廠房只是平房,沒有二樓。

1923年是中國大革命前夕,當時孫中山先生看見國內軍閥割據,國勢日衰,到處奔走,呼籲國人團結救國。民新影畫公司製作的第一部電影,並非故事片,而是新聞片,便是把孫中山先生在廣州號召團結救國的活動,及當時國內的重大時事拍成影片,交戲院放映。

黎民偉認識到拍電影必須有一群基本演員,故此在成立之初,在未有演員之前,先生產新聞片。一邊生產,一邊訓練基本演員,是以他在現時的銀幕街上,建了一座「國民樓」,以作辦公室及演員訓練、沖印、剪接、試片等用途,這座國民樓樓高三層,其餘的平房,則作影棚之用。

「民新」在銀幕街上的影棚,拍攝的第一部故事片叫《胭脂》,是取材於《聊齋誌異》中的一段,黎民偉將它改編成電影。故事是描寫一位知縣判錯了一件冤案,後來終於將冤案平反了,因女主角的名字叫「胭脂」,便將它作這影片的片名。

《胭脂》在1924年放映的時候哄動一時,不僅在香港大賣座,在廣州也大賣座。由於民新公司的時事片有很多觀眾,各地的電影院東主又見《胭脂》十分成功,給黎氏各種鼓勵,很多戲院甚至自願先付出資金給黎氏拍戲,製成影片放映之後才計賬。黎民偉在此鼓勵下,更加有信心,於是繼續籌備拍一部故事片。

轉移上海

但不幸上海發生「五卅慘案」,導致省港大罷工,當年的省港大罷工對香港的經濟影響最大,很多人都離開了香港,回到廣州去。黎民偉亦不例外,他帶了沖印機及各種器材回到廣州去,暫時放棄拍故事片的計劃,繼續拍攝新聞紀錄片。當時在南方,就只有「民新」一家拍攝當時罷工委員會,以及黃埔軍校學生受訓的紀錄片,儼然是南中國唯一的製片公司。

中國電影的萌芽時期,南方以香港為發源地,北方以上海為發源地。1913年英國商人伊布爾與鄭正秋、張石川等人在上海組織「新民」電影公司,拍了中國第一部故事短片《難夫難妻》。在動亂的1925至1927年之間,香港銀幕街上的「民新」完全沒有攝製影片,黎民偉帶着攝影機隨北伐軍到了上海,他將從前攝製的新聞片再加上北伐軍最新的影片在上海放映,大受觀眾歡迎。

當時有位戲院商羅明佑,也是廣東人,亦是在香港讀書,與黎民偉是同學,他的影片就是交給羅明佑所經營的戲院放映的。羅明佑經營戲院凡數十間,遍佈各大城市。「民新」的《胭脂》亦同時在北方各戲院上映。這是本港攝製的影片,第一次在上海、北京以及華北各戲院放映。當時黎民偉在上海,再招股重組「民新」。

當時上海商人李應生、李應候和杜月笙,都支持黎民偉重組「民新」,在上海杜美路建廠,就以香港帶來的工作人員和器材作為基礎,再在上海添置器材和聘請人材,展開工作。

「民新」雖然在上海拍片,但總公司名義上仍在香港,上海的「民新」製片廠,只算是香港的分公司。1927年拍了幾部故事片,片名是《玉潔冰清》、《和平之神》、《復活的玫瑰》,以上是時裝片。《木蘭從軍》、《西廂記》是古裝片。

1928年,「民新」又拍了幾部電影,由於業務蒸蒸日上,再在霞飛路購地建廠。當時美國已經製成了第一部有聲電影,黎民偉只是從報刊上看到有聲電影的簡單介紹,他以為有聲電影是和留聲機器一齊配合而發聲的。因此在霞飛路的新廠內,增設了錄音器材。《紐約之光》是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這部電影於1928年完成,但在1929年才在上海放映,因1928年上海還沒有放映有聲電影的戲院,影片運到上海,亦無法發聲。

當時美國的摩根財團和洛克菲勒財團大量生產有聲電影器材,在美國,幾乎所有戲院都換了有聲放映機,洛克菲勒財團首先帶了有聲放映機和有聲電影到上海,在青年會試映給戲院界和電影界觀看,開始兜攬生意。黎民偉參觀過之後,才知道有聲電影並不是默片加留聲機器。

有聲電影成為新的潮流後,如何催生「時代曲」的出現?「民新」後來又為何併入聯華影業公司?下一章再說。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作者:魯金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08/010120899.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