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東區街道故事】電器道or電氣道?
作者:魯金   來源:橙新聞    2019-07-08 09:34
電氣道是由銅鑼灣到北角去的一條主要的街道,當街道還未命名時,因為該條街道就是到電力廠去的一條馬路,人們就稱之為「電器道」。其後正式命名時,則稱為「電氣道」。現時仍有些老香港街坊,將「氣」字寫成「器」,原因是電器道是俗稱,電氣道是正式的官方命名。

【識港網訊】電氣道是由銅鑼灣到北角去的一條主要的街道,因為電燈公司最先在該區發展,故以之命名為電氣道。事實上,當電氣道仍然是泥路的時候,該處就只有一間電力廠設立,差不多有十年以上的時間仍是如此。當時街道還未命名,因為該條街道就是到電力廠去的一條馬路,人們就稱之為「電器道」。其後正式命名時,則稱為「電氣道」。現時仍有些老香港街坊,將「氣」字寫成「器」,原因是電器道是俗稱,電氣道是正式的官方命名。該處一帶,有些街道和電氣道相接,其一為留仙街,而相接留仙街的則是天后廟道,附近又有琉璃街、銀幕街等。

香港第一間電力廠

香港電燈公司在電氣道上設電力廠,是1915年的事;可是,香港電燈公司創辦的時候,並非1915年,而是在1889年(光緒十五年)。電氣道的電力廠,是香港電燈公司的第三代廠房,並非第一代的原始廠房。

考電燈公司於1889年(光緒十五年)成立時,發電廠的規模極小,第一間電力發電廠是在灣仔大道東的山邊設立的,這地方是現時的永豐街。永豐街開設的第一家發電廠,是從英國運來的一部古老的發電機,發電量只得五十基羅瓦特,以這樣小的發電量,只能供應五十盞一百枚燭光的電燈使用。但它初期主要的供電用途,是供電給水務局的泵房,將食水泵到山頂,以供住戶使用,它選擇在永豐街山邊設廠,原因在此。但永豐街的電力廠門前的一枝電燈,卻有極大的吸引力,它在晚上照明了廠外的街道,吸引著很多人到來圍觀。

直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不少人還未知道有電燈這樣的東西,更不知有電力廠。那時全港仍然使用油燈,使用火水燈的已經算是十分先進了。雖然煤氣公司很早就在香港成立,供應煤氣給住戶作煮食及照明用途,但華人甚少使用煤氣。當時香港的街燈,部分已用煤氣燈,但煤氣街燈是要人點火的,而電燈卻不用,它的形狀和煤氣燈完全不同,因此吸引很多人觀看。人們看著那個大的電燈膽,看不見火,卻又能見到光,十分新鮮。

由於第一間發電廠的電燈吸引人們注意,很多有錢人都希望在家中裝電燈,他們認為這種不點火的燈較為安全,煤氣燈雖然也很方便,但它是要點火的,最主要的是電燈不怕風吹,即使在狂風中,電燈也不會熄滅,因此有錢人紛紛向電燈公司詢問裝置電燈的費用及辦法。

電燈公司認為可以在香港發展了,因此擴大招股,認真幹起來。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電燈公司先在英國訂購全套新出的發電機,同時在雪廠街建築一間發電廠,這間發電廠的規模,比永豐街的更大,廠內有兩部四十四匹馬力的發電機,又有兩座變壓器,這兩座變壓器與街線聯接,將電力供應到用戶去。

擴大電力廠

初時香港的電力供應,是用架空電線供電的,電燈公司在未供電之初,先付出一筆装設街線的費用,街線由雪廠街電力廠伸出,沿中環架設電燈杉,拖著電線伸向中環和上環,然後向半山伸展到荷李活道。初期供電的範圍,只限於上環和中環,其後才向半山區伸展,以後才供電到西營盤,灣仔方面,則由永豐街發電廠供電。

雪廠街的電力廠的供電,用於動力用途的,是供電給雪廠製造生雪,另一則是保證供應電力給幾間古老大廈正在興建中的升降機使用。

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時,香港已有商人準備興建高層大廈,並且準備使用歐洲正在興起的升降機,作為上下高層樓宇的代步工具。但這種設備,必須有足夠的電力供應,電燈公司便先向商人保證將來必能提供足夠的電力,供升降機升降。而另一種新興的事務,就是電影院,電影院的電影放映機,也必須先有電力供應才能開設,面對大量使用電力的用戶,電燈公司的雪廠街電力廠,便不愁沒有顧客了。

到1910年(宣統二年),香港已經有一萬個電力用戶了,可見發展之迅速。在短短十餘年間,中、上環一帶,不論是商店還是住宅,都使用電力,電燈已極為普遍。由於用戶不斷增加,加上不斷發明電器用品,例如電風扇、電動的機器等,都需要大量的電力,雪廠街的兩座發電機已不能夠應付需求,灣仔的永豐街的發電廠,也不足以應付東區的發展,於是,便有籌建一間大發電廠的需要。

事實上,發電機的結構,亦日新月異,1889年(光緒十五年)的發電機,到了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已成古董,1910年(宣統二年)的發電機又改進了很多,把1896年(光緒二二年)的發電機給淘汰了。電力的應用,從最初的用於消費方面,漸而發展為用於生產方面,很多機器需要電力進行生產,因此用電量不斷增加,並且需要更多的動力用電。電燈公司在此前提下,便要覓一地點,擴大發電廠,使其能供應更多的電力,以滿足各方面的需要,同時更要購買最先進的發電機。

當時,電車公司已經成立,電車正在香港的主要街道上行駛,初期由於電燈公司的發電量有限,不能供電車所需,故電車公司的用電,是由電車廠內發電提供的。電車公司自行發電,成本極高,它亦希望電燈公司能提供足夠電力。電燈公司遂擴大發電廠,購置新的發電機。當時,港府正在全面修築全港道路,主要的築路計劃是將東區的道路築至筲箕灣和柴灣,因為這是和電車公司的發展相配合的。當時電車只到銅鑼灣為止,而電車路主要是從銅鑼灣到西營盤,還未向東區伸展,因為東區的道路還未開闢好。由於要築路,就要開山劈石、移山倒海,當時開築的道路,主要是英皇道,這條路是將北角的主山削去山坡而築成的,並將山泥和山石,推向海岸,填成陸地。

初期自銅鑼灣築路至筲箕灣,一方面是為電車鋪路軌,另一方面是為汽車開馬路,但當時所闢的馬路是十分狹窄的,因此電車路軌,只屬單軌,即只許一輛電車駛向東區,到了北角迴旋處再向西返回銅鑼灣。現時英皇道的雙軌電車路,是很後期才鋪的,但雖屬如此,近銅鑼灣那一段的地段,已填平了很多土地。

當時供發電用的燃料,是煤而非後期的石油,既然要大量發電,就得要大量使用煤炭。煤炭如同石頭,體積大、比重也大,故發電廠的新址,必須有較多的地方用以儲存煤炭。同時,煤炭是由貨船運來香港的,故發電廠必須有「海權」,就是要有自己的碼頭,以便從輪船運來的煤炭能迅速運到電力廠內的煤倉內。在1913年,即民國初年時的香港,有此兩大先決條件的地方,實在不多,比較過後,發現只有現時電氣道的海旁地帶最為理想,因此就請政府撥地在該處建新電力廠。

新電力廠在1915年興建,這座電力廠是當時中國地區最大的電力廠。廠房的面積,佔地二萬五千呎。這一塊地,並非完全平坦的地段,在建築之前,必須自行築堤填平海灘,在海上築碼頭,以及進行各種基本建設。對於淡水和廢料的處理,則是建一條海底大溝渠,直伸到海底去,把污水和廢物從地底溝渠通出大海,以免污染附近的土地。

這間發電廠是分期完成的,1920年時,已開始供電,然後一邊生產一邊建設,隨著香港的發展而添置發電機,增加發電量,直到1939年底,整個廠房工程才算完成。

現時電氣道的電力廠原址,已建成一龐的新型住宅區,電氣道的電力廠不再存在,電氣道亦徒有電氣道之名。不過,這條街道的命名,仍可留下歷史的記號,使數十年後香港居民,知道該處原有一座電力廠。

_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香港東區街道故事》

作者:魯金

出版社: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2019年6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7/04/010120693.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