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朝鮮譯官的培訓制度與朝鮮外交考量
作者:羅樂然   來源:橙新聞    2019-06-21 09:44
古代一些國家也有具系統的訓練,以培訓這些翻譯官員,當中以朝鮮的制度最為完備。

【識港網訊】由於古代東亞有大量的周邊國家,出於政治利益、經濟考慮甚或文化仰慕等原因,希望與中國建立各種關係。因此,各地皆自行培訓可掌握漢語的翻譯人才,以便進行外交活動。與今天的專業外交培訓一樣,古代一些國家也有具系統的訓練,以培訓這些翻譯官員,當中以朝鮮的制度最為完備。

培訓譯員對於朝鮮的對外關係相當重要。早在高麗王朝,當時的政府成立了「通文館」專責培訓漢語、蒙語等翻譯人員,以配合當時元朝與高麗之間的外交交涉。自此,朝鮮半島便有着專責的翻譯培訓機構。及後,1392年成立的朝鮮王朝,為了奉行事大政策,強調「以小事大,保國之道」的精神,便需要「置司譯院,肄習華言」。於是1394年朝廷一位重要的外交官員──移民到朝鮮的著名華人外交家偰長壽──便提出「我國家世事中國,言語文字,不可不習……俾習中國言語、音訓、文字、體式,上以盡事大之誠,下以期易俗之効。」即學習中文,或培訓譯員的最終目的在於維持與中國友好的事大關係,同時促進與改善朝鮮的社會和文化。

為了有效培訓,根據偰長壽的建議,需定期設立考試,培訓漢語和蒙語的譯官,而考生要通曉四書,也需閱讀朱子的《小學》。或許大家會覺得奇怪,何以譯官需要閱讀經典呢?因為譯官出外時不只是傳話的角色,而是代表朝鮮的最前線官員。明朝是個非常重視典章制度與禮儀的時代,特別是朱元璋有意強化禮儀和律法,以清洗元朝的「胡政」問題。因此,當時的譯官便要學習禮儀典章,以及應對朝鮮對華外交的各種事務,避免失禮。

象院題語 圖:作者提供

除了禮儀典章,一般漢語譯官會閱讀用華文口語寫成的教材,例如《朴通事》、《老乞大》、《象院題語》,當中最為人所認識的是《老乞大》。「乞大」是「契丹」的轉音,也就是朝鮮人對漢人的稱呼。《老乞大》包含很多日常生活用語,特別是一些對答的字詞,以便譯官掌握溝通技巧。以下是比較有趣的例子:

客人們,你打火那不打火?

我不打火喝風那!你疾快做着五個人的飯着。

你吃甚麼飯?

我五個人,打着三斤麵的餅着,我自買下飯去。

你買下飯去時,這間壁肉案上買豬肉去,是今日殺的好豬肉。

多少一斤?

二十個錢一斤。

你主人家就與我買去,買一斤豬肉着。休要十分肥的,帶肋條的肉買着。大片兒切着,炒將來着。主人家叠不得時,咱們火伴裏頭教一個自炒肉。我是高麗人,都不會炒肉。

有甚麼難處?刷了鍋着,燒的鍋熱時,着上半盞香油。將油熟了時,下上肉,着些鹽,着箸子攪動。炒的半熟時,調上些醬水、生蔥、料物拌了,鍋子上蓋覆了,休着出氣,燒動火,一霎兒熟了。

《老乞大》 圖:三獵

以上內容講的是高麗使節或商人到一家酒家休息時,跟酒家店主商量點菜的問題,當中藉某些話題進一步說明某些字詞,例如提到炒肉,後面會具體地說明炒的方法。這些對話當然不是為了教授生活知識,而是借用這些知識去讓譯官學習這些語言。

《老乞大》最初的版本以漢語寫成,但朝鮮政府發現當中的語言文字十分適合譯官交涉時使用,故此後來將《老乞大》翻譯成為女真語和蒙語,方便操其他語言的譯官學習使用。從中也可以說明朝鮮的外交除了考慮中國事務,他們同時意識到周邊的交往亦非常重要,所以他們刻意培訓女真語(滿清入關後改為清語)、蒙語、日語(當時稱為倭語)的譯官,目的是讓朝鮮與周邊國家交往時,有足夠的人才處理接待和交涉等事宜。

蒙語《老乞大》 圖:作者提供

這些譯官需經過考試才能擔任交涉的要職。那麼,他們任職以後實際上有甚麼工作呢?明清歷代的朝鮮士人也描述過他們對譯官工作的認識,就好像十五世紀出色的文學家徐居正,他在前往北京時偶遇一對年老父子,徐居正希望和父子二人仔細交流,然而他卻說:「與語移時,但無譯官,粗識十中之一二耳。」原來朝鮮文人希望有更深刻的文化交流時,必須依靠譯官協助。雖然筆談仍然是重要的溝通渠道,但更多時候未必有紙筆準備好,故此譯官的交涉在當時是非常重要的。

譯官的試卷 圖:作者提供

此外,譯官還需要處理大量外交與禮儀問題。例如十六世紀初朝鮮宣祖年間的一次朝貢見面,因鴻臚寺的官員不滿朝鮮官員的排序,故貶其見隆慶皇帝的次序。當時的朝鮮譯官便協助往復陳辨,解決問題。最終安排得以復正,此乃譯官的重要貢獻。對朝鮮而言,於北京上朝的安排反映了他們在東亞秩序的地位。因此他們特別重視相關安排。而更多的例子在壬辰之亂中有所反映,當時譯官積極遊走中朝兩地,負責傳遞明朝信息,以協助朝鮮與明軍一起抗擊日軍。由此可見,譯官於外交關係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和影響力。

值得提出的例子遠遠不只這些,有趣的例子還有更多,例如在明清易代時,朝鮮譯官到底做了些什麼以改變政局的發展呢?譯官不只處理中國事務,鄰近的日本關係也由譯官努力維繫。過去筆者的研究也圍繞朝鮮的譯官,這班人被一般的史料或研究議題所忽略,然而他們在一些重要關頭,特別是國與國之間的關係上,卻不得不起用他們來解決問題。往後,筆者將慢慢分享一些研究小成果,讓大家能窺探大歷史中經常被忽略的這群人的有趣事情和歷史意義。

參考閱讀:

范永聰:《事大與保國──元明之際的中韓關係》(香港:教育圖書,2009年)

羅樂然:〈漢語與事大──從朝鮮的漢語翻譯人才培訓看其對明政策的轉變〉,《漢學研究集刊》,第19期(2014年12月),頁109-136。

________

歷史男團,四個外表成熟內心年輕的熟男為你講歷史。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20/010119583.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