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偷瞞楊貴妃 玄宗「靈魂伴侶」另有其人
作者:蔡義江、蔡宛若   來源:橙新聞    2019-06-06 10:01
看唐宋傳奇中的〈梅妃傳〉可知,玄宗身邊還有一位紅顏知己,他甚至將她與貴妃比作「娥皇女英」。因為大家將唐明皇喪失國家,歸咎於楊貴妃,所以文人喜歡寫李、楊故事。梅妃僅僅是一個長得美貌、招皇帝喜歡的嬪妃,只因一個名聲顯赫,一個事跡隱晦,梅妃的不為人知也就理所當然的了。

【識港網訊】很多人都知道,楊貴妃是唐玄宗最寵愛的妃子。然而玄宗身邊還有一位紅顏知己,他甚至將她與貴妃比作「娥皇女英」,且看唐宋傳奇中的〈梅妃傳〉。

——————————

梅妃傳

原著 缺名

梅妃,姓江,是莆田縣人。她父親名仲遜,家裡世代都是做醫生的。梅妃九歲時,就能誦讀《詩經》中的《周南》和《召南》了,她對父親說:「我雖然是個女孩子,卻要以詩中所歌誦的作為我的志向。」父親覺得她很奇特,就給她起了一個名字叫「采蘋」。

開元年間,高力士出使到福建、廣東一帶。這時梅妃已加笄成年了。高力士看她年輕漂亮,就把她選入宮廷,侍候唐明皇,並備受寵愛。當時長安的太極、大明、興慶三宮,加上東都洛陽的太初、上陽兩宮,差不多有美女四萬人,自從得到了梅妃,唐明皇就把她們看得如同塵土一般;那些宮中女子自己也覺得比不上她。

梅妃擅長寫詩作文,將自己比作才女謝道韞。平時化淡妝,穿素服,卻有一種明淨、秀麗的姿態,不是筆墨所能描畫出來的。梅妃生性喜歡梅花,所住房子的門邊窗前庭院裡,都種着幾株梅花。明皇替她題了匾額叫「梅亭」。梅花開放時,就作詩賞花,到夜半時分還留戀花下,不願意回去。明皇因為她的愛好,就開玩笑叫她梅妃。

梅妃的影視形象向來素雅恬靜 圖:電視劇《傾世皇妃》

梅妃寫過《蕭蘭》、《梨園》、《梅花》、《鳳笛》、《玻杯》、《剪刀》、《綺窗》七篇賦。當時天下太平已很長時間了,國家沒有戰事。明皇與兄弟之間很友愛,日常飲酒歡宴,必定是梅妃侍立在旁。

有一次,明皇讓梅妃剝開橙子去分賞給各位親王,到漢王那兒時,漢王悄悄用腳踩梅妃的鞋,梅妃立即從宴會場所中退了出來。明皇連連叫人傳她,回來報告說:「剛才鞋上的珠子脫了線,等縫好了就來。」過了很久,明皇親自去叫梅妃,梅妃才提起衣裙出來迎接。說是心口腹中不舒服,不能前去。結果沒有回到宴席上來。她憑着皇上寵愛而任性到如此地步。

後來有一次,明皇與梅妃比賽烹茶,明皇對着各位親王開玩笑說:「她是梅花精,吹白玉笛,跳驚鴻舞,能使滿座生輝。今天比賽烹茶又贏了我啦!」梅妃馬上說:「擺弄花花草草,偶然能勝過陛下。要是處理天下大事,規劃政治,皇上自有高明手段,小女子怎能較量勝負呢!」明皇聽了,非常高興。

等到楊太真進宮侍候明皇,梅妃受寵的地位漸漸地被奪去,明皇倒沒有疏遠她的意思。但兩個妃子互相嫉妒,走路都彼此避開。明皇曾把她們比作女英和娥皇。議論的人,認為舜帝二妃氣度寬廣,明皇二妃心胸狹窄,二者作比,很不相稱,都暗中笑話明皇。楊太真好妒而機智,梅妃性格溫柔和順,因此鬥不過太真。最後竟遭太真排斥遷往上陽東宮。

玄宗身邊的「娥皇女英」 圖:電視劇《楊貴妃》

後來明皇想念梅妃,晚上派小太監吹滅了蠟燭,偷偷地用「戲馬」這種信物將梅妃召至翠華西閣。彼此述說往日舊情,內心有說不盡的悲傷。早晨,明皇睡過了頭,侍候的人慌慌張張地來報告說:「貴妃已經到了閣前,怎麼辦?」明皇披了衣裳,把梅妃抱到夾幕中藏了起來。

太真一到,就問:「梅花精在哪裡?」明皇說:「在東宮。」太真說:「請把她傳來,我今天要和她一起去溫泉洗澡。」明皇說:「這個女子我已經拋棄了,不必讓她一起去。」太真語氣更加堅決,明皇顧左右而不回答。太真大發脾氣說:「飯菜狼藉,床下又有女人留下的鞋子,昨晚是甚麼人陪伴陛下睡覺的,喝醉了酒到太陽出來還不去臨朝聽政?陛下現在可以出去見大臣們了。我留在閣中等着陛下回來。」明皇十分羞愧,便拉了拉被子,面衝屏風,假裝睡覺說:「今天身體不舒服,不能去臨朝了。」太真生氣極了,就徑直回自己的住宅去了。明皇即刻再找梅妃,梅妃已被小太監送着步行回到了東宮。明皇很生氣,殺了那個小太監。並把梅妃留下的鞋和翠鈿叫人送去給她。梅妃對派來的人說:「皇上就這樣堅決地拋棄我了嗎?」

來人說:「皇上並非拋棄妃子你,只是怕太真發怒罷了。」梅妃笑着說:「唯恐垂憐我就會惹怒胖丫頭吧,這難道不是拋棄嗎?」

梅妃送給高力士千兩黃金為他祝壽,求他找個詞人來仿效司馬相如寫一篇《長門賦》,希望能使明皇回心轉意。高力士正在討好楊太真,而且也懼怕她的勢力,就回報說:「找不到能寫賦的人。」梅妃於是自己寫了一篇《樓東賦》。其中一段說:

「鏡子蒙上了灰塵,妝奩已香氣散盡。鬢髮懶得去梳理,綢衣也胡亂披身。在冷宮裡受着寂寞的熬煎,我只是出神地思念着金殿。梅花真的將要落盡,隔壁長門怎麼能見?況且花心散發怨恨,柳眼擺弄憂愁。和煦的風兒陣陣,春天的鳥兒啾啾。樓上天已黃昏啊,聽風簫聲聲而回頭,雲間日色已暮啊,對明月皎皎而凝眸。

溫泉不能再去了,想起從前拾翠遊戲的朋友。長門深深緊閉着,歎息青鸞長久沒捎信來,想當初太液池清波似皺,水光蕩浮。笙歌飲宴,陪從着聖駕出遊。演奏鸞鳳起舞的妙曲,乘坐畫着鷀鳥的仙舟。君王情意繾綣,彼此傾談綢繆。海誓山盟願恩愛長在,好比是日月那樣無休。

想不到有人不能相容,妒忌眼紅,怒氣沖沖。奪走我的所愛,排斥我去冷宮。思念心上人不能相見,寄託於夢境卻又朦朧。虛度着花朝月夜,懶散地羞對春風。想請司馬相如代奏怨賦,可惜世上庸才作賦不工。我的愁賦還沒有吟完,遠處已傳來幾聲晨鐘,徒然地長歎而拭淚,我獨自徘徊於樓東。」

楊太真聽說此事,對明皇說:「江妃下賤,用隱語發泄對皇上的怨恨,希望皇上賜她自盡。」明皇默不作聲。

唐玄宗(唐明皇)像 圖:維基百科

正值去嶺南的差官回到京城,梅妃問旁邊的人說:「哪裡來的驛使,不是進貢梅花的使者嗎?」回答說:「是外省給楊貴妃進貢荔枝的使者來了。」梅妃聽了悲傷地抽泣落淚。

有一次,明皇在花萼樓,碰巧有外國進貢的使臣到。明皇叫人封了一斛珍珠,暗地裡賜給梅妃,梅妃不接受,寫了詩交給來人,說:「替我進獻給皇上吧。」那詩寫道:

「柳葉似的眉毛已長久不描,

眼淚混着殘留的脂粉染濕了手帕。

長門宮裡的人本來就不用打扮,

又何必送來珍珠慰我寂寥。」

明皇看了詩後,十分惆悵,悶悶不樂。叫樂工給它譜上了新的曲調,起名《一斛珠》,這個曲調的名稱就是從這裡來的。

後來,安祿山進犯京城,明皇逃到西邊去,楊太真死了;等到東歸長安時,尋找梅妃的下落,已不知去向。明皇悲哀地說,可能是戰亂之後,流落到別的地方。頒佈詔書說,找到她的人,可連升兩級官,賞錢百萬。經一番搜尋仍然不知她在哪裡。明皇又叫有道術之士乘風神遊,上天入地,也沒找到。有個太監送來梅妃的畫像,明皇說很像,只可惜不是活的,並在上面題了一首詩道:

「想當初妃子與我同在金殿,不搽脂粉反顯得純真天然。畫絹上雖然也像當時的模樣,只可惜美好的秋波不肯瞟我一眼。」

一邊讀着,一邊流下眼淚。還叫人將畫像描摹下來,刻在石頭上。

後來有個夏天,明皇睡午覺,彷彿看見梅妃隔着竹子在哭泣,眼中含着淚,舉袖遮面,好像霧露中的花朵一樣朦朦朧朧。梅妃說:「那年皇上遭亂逃亡在外,我死於亂兵手中。有可憐我的人,將我屍骨埋葬在池東邊的梅樹旁。」

明皇嚇了一跳,滿頭大汗地醒過來。立刻派人到太液池旁去發掘尋找,沒找到。

明皇更加難過。忽然想到溫泉池旁有梅花十餘株,難道是在那兒嗎?明皇親自乘車前往。叫人挖掘尋找,才掘了幾株,就發現梅妃的屍體,用錦緞單子裹着,裝在酒槽裡,蓋了三尺來深的土。明皇大為悲痛,隨從的人都不忍仰視。看她的傷處,脅下留着刀痕。明皇自己寫了誄文來悼念她,並以妃子的禮制將她改葬。

作者評論說:明皇從當潞州別駕開始,就以豪放奇偉聞名,在長安附近的鄠縣、杜縣一帶縱情遊獵,與俠義的年輕朋友結交,因此能從嬪妃所生的庶出地位一下子興起,登上了皇帝的寶座。五十多年來,享受着天下百姓的供奉,極盡奢侈,子孫有上百名。他所見過的各地美貌女子很多,晚年得了楊貴妃,違背倫常,搞得國家一片混亂,自己丟掉皇位,國家蒙受恥辱,回想起來卻沒有絲毫悔恨之意,這是因為本來這些就是投合他心中所好,滿足他的慾望。

梅妃處在她們當中,因為美貌而引起了楊貴妃的嫉妒,那麼她能合乎皇帝的心意就可想而知了。議論的人說,一個全族被誅滅,一個死於非命,都是因為她們互相嫉妒而引起的。卻不知明皇老來忌刻殘忍,以至於一天之內殺了三個兒子,好像輕易地弄死幾隻螞蟻一樣。

明皇逃奔後再回來,就受制於宦官李輔國之流,看着宮中的嬪妃,都已被殺盡了,只能自己一個人在窮途末路中苟且偷生,天下人都憐憫他。經傳上說:「本想加給他所不愛的人的禍害,也會加在他所愛的人的身上。」這就是上天所以要給他報應的緣故。因果報應的道理,在這些事上絲毫也不差,這難道只是兩個女子的罪過嗎?

漢代興盛的時候,尊奉《春秋》一書,讀書人都拿闡發這書的《公羊傳》和《穀梁傳》來比較高下優劣,唯獨《左傳》被埋沒,不為人所知曉,到最後才受到推崇。古書經過很長時間才得以流傳的情況是很多的。現在的人畫個美女拿着梅花,就叫她梅妃,都不過是泛泛地說她是唐明皇時代的人,而不太清楚她的來歷,因為大家將唐明皇喪失國家,歸咎於楊貴妃,所以文人喜歡寫李、楊故事。梅妃僅僅是一個長得美貌、招皇帝喜歡的嬪妃,只因一個名聲顯赫,一個事跡隱晦,梅妃的不為人知也就理所當然的了。

這篇傳是從藏書萬卷的朱遵度家得來的,寫於唐宣宗大中二年七月,字也寫得很秀美。其中所說的常有涉及世俗的事,可惜史書沒有記載這些傳說。我略微加以修改潤色,而盡量保存原來的語句,生怕掩蓋它真實的面貌。這傳只有葉少蘊和我得到。後世的傳說,大概出於這個本子。所以又記錄它的來歷如前。

——————————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唐宋傳奇集》

《唐宋傳奇集》(上下兩冊)

譯者:蔡義江、蔡宛若

校錄:魯迅

出版社:中和出版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05/010118304.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