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西遊.降魔篇》孫悟空形象從哪裡來?
作者:劉衛林   來源:橙新聞    2019-06-05 09:23
電影《西遊.降魔篇》中陰險又充滿怨毒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形象,與以往孫悟空形象有較大差別,但是這個形象仍然是從小說《西遊記》描述中得來的。

【識港網訊】電影《西遊.降魔篇》主要講述唐三藏降魔的過程,當中最艱鉅的是收伏被佛祖壓在五指山下,那一陰險又充滿怨毒的齊天大聖孫悟空。這齣電影內的孫悟空形象,和以往《西遊記》系列電影雖然有所出入,然而大致上仍是從小說《西遊記》內所描述的形象而來。

小說《西遊記》內齊天大聖孫悟空形象,在第四回內透過巨靈神眼中所見是這樣的:

身穿金甲亮堂堂,頭戴金冠光映映。
手舉金箍棒一根,足踏雲鞋皆相稱。
一雙怪眼似明星,兩耳過肩查又硬。
挺挺身才變化多,聲音響亮如鐘磬。
尖嘴咨牙弼馬溫,心高要作齊天聖。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這裏所描述的便是電影《西遊記之仙履奇緣》內,身披金甲聖衣,腳踏七色彩雲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形象。

孫悟空形象早在宋朝時經已出現,不過與小說《西遊記》內所描述的卻十分不同。在宋代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當中,保護唐三藏取經的是個白衣秀才,而不是身穿金甲與頭戴金冠的齊天大聖。

宋代平話《大唐三藏取經詩話》 圖:光影中的經典文化

在宋代平話中這位白衣秀才自稱是「花果山紫雲洞,八萬四千銅頭鐵額獼猴王」,所以唐僧稱他做「猴行者」。所謂「行者」是泛指一般發心證修佛道的人,並不是《西遊記》內所稱大鬧天宮的妖怪。他的武器是由大梵天王所送,會化做鐵龍的金鐶錫杖、隱形帽和能盡收洪水的砵盂,而不是後來《西遊記》所說由定海神針變成的金箍棒。

榆林水月觀音壁畫內唐僧取經 圖:光影中的經典文化

至於孫悟空形象的最早起源,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內提出是來自唐人小說中以獼猴形象出現的淮渦水神無支祁。胡適則提出連無支祁的神話,也是受了印度影響而仿造的。胡適與史學家陳寅恪,同時都論證孫悟空形象來源於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Hanumāna)。

在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有名為「哈奴曼」的神猴,意譯便是大頷神猴,是印度教羅摩派崇拜的神猴。傳說他是風神的兒子,有著面色紅赤,毛色金黃,尾長無限的特徵。哈奴曼不但具有大神通,懂得飛騰變化,而且高如塔樓,力大無窮,可以將喜瑪拉雅山拔起背著走,能夠一躍從印度跳到錫蘭──這一形象便是《西遊記》中孫悟空的原型。

印度史詩《羅摩衍那》中的神猴哈奴曼 圖:維基百科

唐三藏西遊取經故事,從唐代以來流傳多年,經過小說戲曲的改編及渲染,於是創作出愈見多姿多采的情節和人物形象。電影《西遊.降魔篇》中,齊天大聖孫悟空以另一形象出現,不過是順著以往這種創作趨勢的一種發展而已。

____________

上文節選並改編自《光影中的經典文化───中國文化與電影藝術》
《光影中的經典文化───中國文化與電影藝術》
作者:劉衛林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06/04/010118217.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