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第二十一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開幕之際,「無界.粵港澳青年藝術作品展」於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二樓連廊同步啟幕。本屆展覽以「青年匯聚 創造無界」為主題,通過設置四大單元、跨界互動及多元藝術形式,呈現充滿活力與創造力的藝術現場,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打造一條「空中藝術長廊」,展現粵港澳大灣區青年藝術家的創新活力與文化共融理念。開幕日當天,同名品牌廣播劇《無界》首發、現代舞快閃、藝術家對談等環節輪番上演,為公眾獻上一場沉浸式藝術盛宴。
展覽由中共深圳市委宣傳部指導,深圳市前海管理局、中共深圳市寶安區委宣傳部主辦,中國對外藝術展覽有限公司承辦,將持續至5月27日,免費向公眾開放。
青年藝術家以多元媒介解構灣區文化密碼
本次展覽是「無界.粵港澳青年藝術作品展」的首站,展覽設置「潮生」「共生」「新生」「雲生」四大單元,涵蓋數字藝術、雕塑、裝置、油畫、版畫、攝影、插畫、影像等跨媒介作品,青年藝術家以多元藝術語言,打破傳統展廳形式,通過「音樂+書法」、「舞蹈+版畫」、觀眾塗鴉共創等方式,全方位詮釋藝術無界,融合共生的理念,精準表達灣區文化內核。
其中,榮獲最佳創新獎的《港珠澳大橋光環境藝術裝置》尤為引人注目。作品由中國傳媒大學團隊王樂涵、崔瑞洋、黃昱婷連袂創作,以港珠澳大橋這一「灣區地標」為靈感,通過地磁與紅外感測器即時採集大橋車流量與車速資料,並轉化為動態光影投射於展廳。觀眾佩戴耳機後,可同步感知大橋的「呼吸節奏」——車流光影隨數據起伏變幻,如星河流轉;聲效裝置類比橋樑結構的低頻震動,營造出跨越虛實的沉浸體驗。策展團隊表示,這件作品不僅是對物理空間的解構,更是以科技藝術語言重新詮釋「灣區血脈」的無界聯結。
此外,展覽中不乏紮根灣區文化的創作:吳析夏的裝置《寫泡》將書法筆觸封存於懸浮玻璃泡中,墨蹟隨氣流流轉,暗喻個體在都市洪流中的堅韌與詩意;數字藝術《紙本.石相1》則以AI生成技術解構傳統山水畫,讓宣紙拓印的岩石紋路化作宇宙星雲……這些作品從傳統工藝到前沿科技,從個體敘事到集體記憶,全方位展現了大灣區青年藝術家對「無界」的深刻思考。
展覽期間跨界表演與互動持續上演 打造沉浸式藝術現場
當日下午,展覽開幕式在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二樓連廊啟幕。觀眾步入展區觀賞作品,可深入感受青年藝術家對灣區生態、科技人文、身份認同及數字未來的深度思考。隨後,《無界》廣播劇錄製花絮首次曝光,主創團隊登台分享創作歷程,該劇以來自香港的青年藝術家鄧卓越奮鬥故事為藍本,通過聲音藝術傳遞「藝術無界」的理念,成為展覽跨媒介表達的點睛之筆。
儀式中,澳深兩地文化項目簽約儀式順利舉行,標誌着灣區藝術資源聯動邁入新階段。藝術家對談活動則圍繞「藝術與時代、商業的融合」主題展開深度探討,青年藝術家代表分享創作中打破傳統媒介桎梏的實踐,如數字藝術與AIGC技術的應用;專家學者則探討藝術如何借力商業賦能,實現大眾化傳播。討論為藝術跨界提供新思路,呼應「無界」品牌的創新內核。
記者在現場注意到,展覽現場現代舞的表演將氣氛推向高潮,吸引了數百名觀眾層層環繞觀演。舞者以流動身姿呼應「共生」單元中洪詩雅的銅版畫作品,用肢體語言詮釋城市與自然的生態共鳴。與此同時,全天開放的塗鴉共創區吸引眾多觀眾駐足,參與者以各自筆觸在互動區留下個性印記,形成一幅動態生長的公共藝術作品。每小時一場的舞蹈快閃穿梭於展區,現代舞步與靜態藝術裝置形成視覺對話,突破傳統觀展模式,讓藝術真正融入城市公共空間。
「無界.粵港澳青年藝術作品展」不僅是一場視覺盛宴,更是一個連結青年創意、灣區文化與城市未來的實驗場,以「無界」為名,構建起一個開放、包容、生長的藝術生態。
本次展覽將持續至5月27日,期間每日推出不同主題的跨界活動,觀眾可前往深圳國際會展中心二樓連廊,親歷這場跨越媒介、地域與想像的文化交融盛宴。
展覽藝術互動活動
5月23日(周五)|華章共繪 潮動灣區
1.塗鴉共創:全天開放,全員共創
5月24日(周六)|舞與形的再度交匯
1.塗鴉共創:全天開放,全員共創
2.舞蹈快閃:全天共6場,每小時1場
5⽉25⽇(周日)|雲生旋律 共生迴響
1.塗鴉共創:全天開放,全員共創
2.橫笛演出:全天共4場,14-18點
橫笛演奏跨界表達藝術家吳析夏書法及行為作品。在「新生」藝術單元,大提琴的悠揚旋律與吳析夏《寫泡》作品中的書法與氣泡交織共鳴,音符宛如墨蹟般流淌,在現實與想像之間描繪文化更新的韻律。琴聲穿透透明氣泡的脆弱與張力,賦予書寫的痕跡以流動的生命,映照中華文明在時代前行中的悠揚與堅韌。
5⽉26⽇(周一)|雲生旋律 共生迴響
1.塗鴉共創:全天開放,全員共創
2.大提琴演出:全天共4場,14-18點
大提琴演奏跨界表達藝術家吳析夏書法及行為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