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2030+全港性規劃,倡議長遠發展新一代的「智慧城市」,透過應用創新科技,促進建設更便捷、充滿活力、可持續、宜居的城巿。而九龍東可算是先試先行的起動地點,並有助本港成為國際創新科技中心。
政府早在2016年展開有關智慧城巿的可行性研究。該硏究除了能夠推動九龍東區內的設施升級,更重要的是對未來的新發展區,例如:古洞北、粉嶺北、東涌等,帶來「樣版」示範作用,引領香港進一步邁向創新科技發展。筆者認為,九龍東的可塑性很大,打造智慧城區,既得政策配合,又得區內主流民意支持,故應放膽創新,勇於嘗試,把智能科技應用到硏究中提及的基建、交通、環境管理及城市設計等各個範疇上。
雖然創新科技已是大勢所走趨,但部分區內商家和區議員,仍可能認為智慧城區未必能收即時之效,亦未必能在短期內改善營商環境,及增強其競争力,或許因而會斷言智慧城區「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甚至可有可無。退一步考慮,若要勉強在其他已建的舊區,以見縫插針式加入智慧設施,只會難上加難。即使政府有耐性,一項成熟推一項,亦只能逐小完成,成本效益大打折扣。故此,何不好好抓緊九龍東的發展機會,來個智慧城區的全盤規劃?有了九龍東的成功先例,哪怕只是小區內的小建設,陸續上馬的新發展區便可順理成章,組成綜合智慧城區群。
千里之行,始於腳下,沒有今天的規劃,香港只會在科技應用上越走越慢,跟不上其他大灣區城巿的步伐。為智慧城市發展制定策略,和短、中、長期的優先次序,是刻不容緩。九龍東的智慧城巿的可行性硏究,不應停留在「做或不做」的概念性討論,而應腳踏實地的解決「如何做」的問題。儘管只是搬字過紙,短期考慮把內地城巿已開始使用的技術,按實際情況引進香港,舉例說:多用途智能街燈、5G網絡、共享單車停泊位的電子圍欄、單車與車道的「共融通道」、AR室內行人導航等,至少可以展示出政府的決心,踏出積極的一步。
此外,「智慧城市」概念亦包括創新和充滿活力的社區共同規劃模式。在規劃過程中,政府、非政府機構及商界以多方創新形式,解決社區問題。同時,本屆政府既然有誠意鼓勵青年人參與社會事務,更可在構思及落實九龍東智慧城區上,多吸納青年人在社會創新上的意見。根據「創.不同」社會實驗室2018年的報告,幾批本地青年人透過實地考察和試驗計劃,親身設計出更智能及人性化的交通燈、公共空間、休憇設施,有助社區建立共融及歸屬感。
先試先行發展九龍東為智慧城區對香港有長遠的正面影響,有利民生多個範疇,以至青年社會創新和參與,推動香港國際創新科技中心發展。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topic/system/2019/03/26/01011303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