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在上海舉行了世界首個進口博覽會,政要商賈雲集、產品琳瑯滿目,堪稱盛會空前。但這只是首屆,今後要每年辦下去,對中國以至世界來說都意義重大。
大海論政富深意
進博會的來源甚具戰略意味,反映了一次世界地緣政經格局大轉換和世界經貿中心大轉移。去年初,特朗普上台後全力推行「美國優先」的孤立主義策略,由全球化龍頭搖身一變成為最強悍的保護主義者,中國為己為人站出來接過了自由貿易的大旗,盡了大國責任,避免了美國退出全球化行列後出現龍頭真空,世界也因而沒有掉進經貿上的金保伯格陷阱(Kindleberger Trap)。為匯聚志同道合者,中國於去年5月在北京召開「一帶一路」論壇,並宣布了在今年召開進博會,可說是中國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地推動全球化具體行動,表明中國不是講一套做一套,而是言行相符實至名歸。
進博會主角自是各國企業,這次來的數以千計,日本最多有400多家,連正處中美貿易戰雲下的美國企業也來了過百家。在開幕式中,還來了不少政要名人,包括捷克及肯尼亞總統,匈牙利、俄國、巴基斯坦及越南等國總理,還有IMF、世銀及世貿的領導等,連英國安德魯王子都來捧場。習近平主席親為揭幕禮致辭,除表達了繼續改革開放的決心及路向外,還向世界展示了入口大國的泱泱大度:願與全世界分享中國的巨大市場,估計未來15年貨物及服務入口額將超過40萬億美元,相當於現時兩個美國的GDP。習主席更以大海論政,指中國如大海不會被風雨掀翻。這可被解讀為向美國喊話!不要以為發動貿易戰甚至新冷戰便可把中國掀翻。當然大海之比喻還有另一深義:就是有容乃大,可廣納百川,且因眾水歸流而成其大。中國走向世界,世界匯聚中國,在中國與世界一體化中,要掀翻中國根本是妄想。此次盛會又正好凸顯了「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的情景,當各方賓客雲來之際,孤立主義者只好在一旁看了眼。
大國風範靠實力做後盾
對這次進博會的意義還須細加分析。首先,這個全球化的創新行動不單開了先河要延續下去,其性質也將大為擴闊提升;絕不只是為中國引進入口而設,實際上也成了一個國際交流平台,各國可參與展銷採購,中國同樣可趁機推廣出口,還有各種各樣的研討會及論壇可供各國人士交流意見。其次,這個新交流平台的出現再次反映及鞏固了中國的世界經貿龍頭地位。當然,中國已辦成多個類似的平台,都是越辦越好越盛。如目前正舉行的珠海航空展,已成了全球最重要的航空航天及軍工展銷會之一,吸引了越來越多及越重要的參展商及觀眾。此外中國還成功舉辦了博鰲、夏季沃達斯等國際論壇,和一些行業如互聯網的專門論壇,形成了「盛會外交」、「盛會經濟」的新路向。這自與中國的迅速發展和與日俱增實力息息相關;中國已有了全球最大的GDP(按購買力平均計)及外貿額,在商品、旅遊投資及金融等多個國際市場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再次,進博會的情況也顯示了中國頗高的發展水平。展品中不少是高端高科技或創新產品,乃亞洲甚至是全球首次展出者。發達國都要拿出最新最好的產品,否則難具競爭力,也滿足不了中國日益提升的要求。
最後,不少海外評論指進博會可助中國與美國對抗。進博會的本意絕非如此:去年公布要舉辦時,中美關係還算可以,貿易戰遠未展開。但在今天的新形勢下,這確有利於中國,一是這麼多的高端產品可助豐富人民生活和提升企業水平;二是清楚凸顯了世界大潮:與中國合作交往是主流,與中國對抗、分隔和關閉鎖國沒有前途。
對中國來說,盛會展現了大國風範及地位,但另一方面這也是一種鞭策,背後必須有大國實力來做後盾。因此,今後更要堅守先把自己事情辦好的原則,從長遠看,尤須深化改革和優化開放。進博會可說是優化開放的途徑之一,習主席也在講話中宣布了一些具體措施,如推動長三角一體化和成立滬交所的創科板等。顯然,只有不斷奮進,才可不斷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