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波的Omicron變種病毒來勢洶洶,歐美多國疫情都相繼失守,連日來確診人數再創自爆發以來的新高,全球每日確診人數共多達100萬。新冠肺炎疫情早前在香港一直處於受控狀態,在各方努力下,基本已達到社區清零的目標,因此有了恢復通關的安排,然而就差「臨門一腳」時又爆發新一波疫情,值得特區政府總結經驗教訓。
特首林鄭月娥4日就宣布,將會在2月24日起擴大疫苗氣泡涵蓋範圍,要求市民要至少接種一劑或兩劑疫苗,才能進入表列處所及其他特定場地,還包括學校及圖書館等文康設施,細節尚待確定。她表示,自從公布有關訊息後,發現多了市民打針,現時已打第一針的比率有72.9%。但擴大「疫苗氣泡」覆蓋範圍下月24日才落實,比預期遲了一個多月,令人擔心或釀成不應承受的後果。其實,願意接種的都已經接種,對於拒不接種的那部分人,除了擴大「疫苗氣泡」甚至採取強制措施,似乎沒有別的什麽好辦法。如今政府再寬延一個月,出發點雖好,但要改變那些疫苗懷疑論者的想法卻沒那麽容易。總是考慮小部分不願接種者的想法,遷就他們,其實對大部分配合抗疫的市民也不公平。
對於防疫工作來說,真正挑戰來自不斷出現的變種病毒及其造成的不確定性。根據外國經驗,疫苗似乎難讓接種者免於受感染,作用是減輕受感染後出現重症的機會,因此接種疫苗或可保障個人,但在阻截病毒傳播方面,似乎未算對症下藥。無論是Delta抑或最近出現的Omicron,港府的應對方式基本都是收緊防疫限制。當然,這個應對方式無可厚非,在保障市民安全為優先的情况下,面對變種病毒帶來的不確定性,首先採取嚴格防疫措施來阻止其進入社區,應該說是一直以來香港能在全球疫情肆虐兩年下依然相對安全的關鍵之一。政府可以視疫苗氣泡為抗疫措施之一,但絕不能只依靠這措施,反而應當是多管齊下。
抗疫是一場看不見硝煙的戰爭,應對政策必須果斷,不能拖泥帶水,不能想當然靠市民自願自律。曾經信奉「不自由毋寧死」的西方國家,如今也不得不採取一些強制措施,香港更沒有理由瞻前顧後。「外防輸入」工作仍然是重要一環,畢竟Omicron是由外地輸入,截斷源頭方為上策,目前也應用盡一切方法攔截可能出現的社區傳播,應認真考慮收緊社交距離措施,全力狙擊社區傳播。
本網評論員 鐵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