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改革打破「對抗政治」 選舉值得社會參與
作者:路易   來源:識港網    2021-12-14 08:47
而以前這些問題都會被意識形態的惡鬥沖淡。最後整個選舉帶給社會的只有憤怒和撕裂,真正的問題一個方案也沒有。難道民主不就是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未來方向的嗎?在這個層面上,這次選舉也更有意義。

12月19日,香港馬上要迎來選舉制度改革後的第一次大型選舉。與以往不同的是,在眾多話題中,社會的焦點落在了投票率上。這不僅是激進陣營煽動民眾杯葛投票造成的影響,的確有很多因素會壓低本次立法會選舉的投票率。

首先,香港政治氣氛由激烈轉為平淡。在此種情況下,任何地區的選舉投票率都會低。例如1992年美國總統選舉,由於經濟低迷社會氣氛緊張,最後的投票率居於55%的高位。而當屆克林頓上台後,經濟繁榮社會氣氛輕松,於是1996年大選的投票率立刻降低至49%。這在政治學里都是在論的。

其次,泛民陣營經過了一次失敗的運動後士氣低下,也是原因之一。很多泛民支持者錯信了政客的煽動,帶著「神聖感」參加了修例風波,結果發現一切皆空,這種心理的幻滅感巨大。可以想見,即便各泛民大黨派人出選,投票率也難現以往盛景了。

最後,選舉改革後,藍營安全感大增,不再迫切投票。事實上,一直以來藍營在香港就是政治冷感群體。大家的群體畫像為:只要社會穩定,經濟好,自己有發展,過得好,其他事不重要。當選舉改革使香港局勢重新穩定後,藍營大概率會回到以前的狀態,雖有建制政黨組織催谷,但投票率也必然大打折扣。

綜上,可以確定本次選舉投票率一定低過以往,尤其與2019年社會動蕩下的區議會選舉比較,打對折也不出奇,這是客觀情況,無需驚訝亦無需粉飾。

但從近期選情觀察,本次選舉有三個積極的變化,值得關注。

第一,對抗政治消失,理性政治回歸。近十年來,香港發展停滯不前,一大原因就是對抗政治橫行。回想一下,政府、北京、泛民已經多少年沒有合作過了?上一次還是2010年民主黨走進中聯辦推動2012政改的時候。長期的對抗使得香港政治毫無建樹,各方都在一些本無需爭論的基礎性問題上鬥到你死我活,還綁架了民生議題同歸於盡。

最後結果就是「驢拉磨」,香港一直在走但原地不動。這種狀態投射到選舉上,就是大家選的很熱鬧,但沒有實際意義。選舉不再是為了將代表自己意見的人選入議會,而是為阻止「敵方」陣營當選。因為對方進去了,對己方就是世界末日。就好像美國總統大選為了“Trump or no Trump”搞到兩敗俱傷、耗費國力,最後鬥了個寂寞。但原本一場優質的選舉不應存在敵友概念,大家在共同的法律和政治操守下競爭,誰輸誰贏都不會打破底線,大家也沒有那麼在乎。

香港選舉改革後,理性政治回歸。大家終於可以拋棄「防禦性」投票的心態,開始「主動性」的投票選更好的方案,選真正適合的人,從這個層面上講,這一票比以前更有價值。

另外,此次立法會選舉以政策主導競爭,意識形態惡鬥退場。以往每次選舉,一些泛民候選人都會猛打「反共牌」,挑動內地香港意識形態的不同吸票。誰講的越激,誰罵的越狠,誰就是民主鬥士,就更能當選。但你問他香港應該解決什麽問題,怎樣解決問題,未來應該走什麼方向,他就一問三不知,問就是「Hong Kong is not China」。

在這次各選舉論壇中看到,候選人都在主打各區各界別的深層次問題,在關注未來發展方向。例如新界北的候選人在辯論北部都會區不同的基建配套,港島東候選人在聚焦老齡化問題,都是當區最迫在眉睫的問題,市民每天生活實實在在遇到的問題。相同的是目標,不同的是方案。

而以前這些問題都會被意識形態的惡鬥沖淡。最後整個選舉帶給社會的只有憤怒和撕裂,真正的問題一個方案也沒有。難道民主不就是解決實際問題、尋找未來方向的嗎?在這個層面上,這次選舉也更有意義。

第三,本次選舉吸引了來自更多元領域,更多種出身背景,更廣闊社會階層的人才加入選舉,客觀上提高了議會的代表性和能力。

以往議員雖然很多出身平民,但他們的當選時身份基本只有一個:職業政客,或者社會運動者,同質化嚴重。大多能言善辯,表面很有氣場,但頭腦空心,且政治利益為先,實際上代表性成疑,能力不足。

本屆「廚房不再熱」,大量圈外有識之士加入,使整個議會的「頭腦覆雜」。他們有些是政策研究員,大學學者,工程師,商業機構高層,等等,他們每日的工作都和香港的發展緊密相關,非常適合在議會中監督政府行政並提出高水平建議。這正是立法會議員應有的角色。

同時,選舉中出現了內地背景、台灣背景和海外背景的人士,以前他們不管是身份「有原罪」,還是背景「敏感」,或是語言不通,肯定第一個被淘汰。在改革後的選舉制度中,他們也可以加入競爭,這才符合香港「亞洲的世界城市」的定位。

另外,一些草根候選人是真正住公屋、擠劏房的,這將更直接的代表基層的聲音,比政客直接多了。這樣人選也值得社會的支持。

以上三點說明本屆選舉在很多維度上是比以前更好的一場選舉,並非外界所言「一無是處」,市民應當利用好此次選舉的優勢,放開心態積極參與。

當然,很多泛民支持者過不去心中的砍,感覺自由被剝奪,理想幻滅。必須承認,相比以往,本屆選舉的「自由度」的確下降了。但2019年的極端情況,讓我們不得不在不同的自由之間取舍。當政制的寬鬆與社會的繁榮穩定出現對立,那麼理性告訴我們只能選擇後者。

改革後我們獲得了一個去極端化、非對抗的政治環境,不如暫時放下所謂政治立場、意識形態,按照候選人的政綱投一次票,體驗一種政策主導的選舉,並且監督他們兌現承諾。如果你認為哪位候選人承諾解決的是你每天面對的社會問題,如果你感覺哪位候選人提出的是你心目中最可行的方案,那就投他/她一票。如果如約兌現,你的生活一定會比現在更好。如果不能實現,下次請用選票把他/她趕下台。

好的政治安排不僅靠高層的制度設計,也需要民眾的參與,就像高水平的比賽也需要球迷觀看才能促進球員發揮一樣。作為公民,這一票是助推香港未來的發展,既然熱愛香港,就應當把握自己的權利。

 

特邀評論員 路易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