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雲「觀水有術、必觀其瀾」。意在提示世人,在江河大轉折、大壯闊處,方能探知水流趨勢。以此類推,觀史察事亦如是。無論是中古世紀的「東學西漸」,或是近世以來的「西學東漸」,人們在看待東西交融的過程中,往往只關注到強勢者的成功,那些被欺淩、甚至被殘害的,則往往成為沉默的大多數,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近代以來,以「西方中心觀」為主導的歷史撰寫與價值取態,深刻影響著世人。伴隨著資本主義在全世界範圍的擴張,西方華麗的物質文明外衣漸漸迷惑了人們的雙眼,令人產生「西方是文明與進步的化身和代言人」的錯覺。近日,由三聯書店(香港)出版的吳秋文新作《從哥倫布到彭定康》無疑是對這種觀念的細緻剖析與深刻反思。一方面力圖展現過往西方殖民主義那些被人有意掩蓋的史實;另一方面則試圖探討應對殖民主義遺毒的現實路徑。
作者在香港生活、工作多年,親歷回歸前後香港社會變遷,對香港感情至深。2019年以來的修例風波及其引發的亂象,讓諸多愛國愛港人士痛心疾首。作者扼腕之餘,開始思考這些亂象的根源所在。太平山的纜車道似乎給了其靈感,那些以殖民者的名字命名的纜車站,令其印象深刻,這種看似尋常的細節勾起了作者的深思。經其梳理,類似這種命名方式,光街道在全港就有800多條,已經成為香港人生活的一部分。的確,殖民主義的歷程經年日久,當初的殘暴不仁如今已難露痕跡。正如作者所言「殖民者為籠絡人心、穩固統治,所到之處常常會投資建設、發展經濟、推廣新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教育,讓殖民社會的生活文化印記普及大眾、滲入人心」。在這種背景下,重新揭露殖民主義的罪惡便具備了警醒世人的意味。
縱覽本書,全球史觀貫穿其中。但不同於其他歷史類著作,作者「無意去重寫一部世界殖民歷史,只是試想站在歷史變遷的拐點上,嘗試畫卷式地展現世界殖民史的風雨煙雲」。因此,本書打破時間序列的框架,縱橫500年殖民史,曆數79個國家及地區殖民與被殖民的往事。以犀利的筆觸,道出殖民主義的罪惡。哥倫布和彭定康,這兩個殖民主義的標誌性人物,在全書開篇之處便被指出了其時代意義,興亡沉浮之感油然而生。
作者以全新的視野,順著大航海時代殖民者船隊航線的軌跡,為讀者勾勒出殖民主義在全球茲生發展、掠奪肆虐的大體輪廓。全書儘量以人們熟悉的小切點來串聯起各地殖民侵略的歷史事件,通過對胡椒、甘蔗、香料、橡膠、可哥豆等貿易的描述,生動地刻畫早期資本主義原始積累的血腥與殘暴。那些散落在傳統史書中的史料,被有機地串聯起來,具有張力的文字表述,令閱讀的趣味性顯著提升。
在殖民史敘述中,作者對亞洲著墨頗多。這不僅僅是由於亞洲殖民苦難的深重,更多的是一種對於現實的關照。作者特別注重對香港近代史的觀察,從太平山到太平紳士,從茶餐廳到箥籮包,再講至各類地名的由來。若不從頭看起,讀者似有信步香江街頭聽濤閑聊之感,煙火氣息十足。對於中國在近代歷史的沉淪和日本明治時代的崛起,則用「龍低頭」「蛇吞象」這一形象比喻,令人耳目一新。但是正如作者開頭所言,這些掌故拾遺式地侃侃而談,最終仍是為了面向現實,揭露殖民主義在原始形態蛻變之後的猙獰面目。
本書的後半部分,力圖撕開殖民主義的「畫皮」,重點聚焦香港。在探討香港「去殖民化」這一話題時,敏銳地一針見血地指出,香港近年來出現的種種亂象,其根源就是殖民殘餘,並對這些遺毒一一溯源。從法官的假髮到警察部隊的英式步操,從公民教育到現如今的選舉制度。作者以非線性的方式,將這些因素貫串起來,對多年來香港社會積重難返的殖民遺毒及其所造成的後果進行尖銳地揭露和批判。對「反23條」「修例風波」等回歸以來香港發生的重大社會事件進行深刻剖析和反思,對於「去殖民化」迫切性和重要性提出了獨到的見解。
事實上,書中並未想給出解決殖民問題的標準答案,更多的是思考未來解決這一問題的路徑。作者深知,末代港督彭定康的黯然離去,並不意味著殖民主義在香港的終結,殖民主義的幽靈仍然存在、並將長期遊蕩在香江上空,它總能千方百計地擇機以這樣或那樣的形式跳出來興風作浪。「全盤西化」「崇洋媚外」,這些並不是什麼新詞。不僅在中國,在所有被殖民主義戕害的國家及地區,都存在相當一部分好了傷疤忘了疼的人。人們很難完好地回答「為什麼殖民越久社會發展程度越高?為什麼舊有殖民地的人們難以告別過去?」的問題,但西方漢學界似乎已開始反思這種外部影響的關聯性。以費正清、柯文為代表的兩代學者,逐漸從「衝擊-回應」框架的窠臼中走出,以「中國中心」或「東方主義」的觀念重新審視被殖民地區的歷史,這種以內發動力為核心的探討,展現了全新的歷史敘事範式。作者在行文中,無形地與這種敘事範式相契合。
在本書出版後半個多月,適逢國務院新聞辦發佈《「一國兩制」下香港的民主發展》白皮書。這篇雄文的開頭便指出「香港在英國殖民統治下沒有民主可言」這一基本事實,料各界對此的探究將陸續有來。由此而見,作者的所思所想,無疑是具有前瞻性的。在三聯書店推出本書不到一個月,初版即告售罄,應需重新再版。這也足以印證了「去殖民化」這一議題已成了整個社會的關注熱點。
被時間淹沒為記憶淡忘的血淚斑斑的殖民罪惡,正隨著人們不斷的覺醒而逐漸浮現。發生於2020年5月的美國警察跪殺弗洛依德事件,引發了世界範圍內的反種族主義、反殖民主義的運動,哥倫布、麥哲倫等殖民者的雕像紛紛被憤怒的人群推倒,「種族歧視」已成為西方世界的話語禁忌。但是,一如書中所講,殖民主義並不會隨著雕像被推倒而消失,人類社會「去殖民化」的道路依然漫長,殖民主義的遺毒隨時會捲土重來,人們必須清醒以對。這一擔憂,正是作者期盼讀者能在書中有所啟迪,這也是作者歷時年載六易其稿著作此書的初心所在。
作者: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