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疫情開始穩定,持續錄得長時間清零,儘管期間出現零星本地個案,但都是在機場和酒店工作或因接觸來港人士而當作輸入感染個案,因此爭取早日通關已成為本港社會經濟的頭等大事,可是應早日與內地通關還是歐美等國通關,近日卻在社會爭論不休,更儼然分成了親中派與親西派,相當值得我們反思。
我們首先要回顧一下有關香港與內地或歐美等國通關通關的情況。去年2月以來,香港大規模地與內地或歐美等國封關後,香港疫情稍有穩定,就不時傳出與內地通關的消息,另一方面亦不時傳出與新加坡建立「旅遊氣泡」的消息,甚至兩地政府曾公開表示已達成「旅遊氣泡」協議。結果此舉引起不少建制派人士的反彈,並批評特區政府捨易取難,捨近取遠,通關策略完全是下下策。
直至在8月19日,香港與新加坡終同步宣布放棄雙方多次延期實施的「旅遊氣泡」計劃,特區政府聲明「考慮到雙方目前在疫情防控方面採取的策略存在差異,決定不再進一步探討雙邊航空旅遊氣泡。雙方會按照各自的入境防控措施,繼續推動兩地人員往來」。特區政府認為與新加坡的抗疫政策存在差異,明顯因為新加坡決定「與病毒共存」而放棄清零有關,因此兩地的「旅遊氣泡」已變得毫無意義。
香港與新加坡的「旅遊氣泡」計劃破滅之後,原以為香港不再優先考慮與歐美等國通關。然則在近數日,有外媒報道亞洲證券業與金融市場協會(ASIFMA)向財政司司長陳茂波發要求信函,並指出香港採取嚴厲的防疫隔離政策,聲稱外資營運正面臨重大挑戰,並諄諄告誡香港作為金融中心已導致經濟復甦及競爭力面臨風險,故要求特區政府放寬防疫措施。換言之,要求香港與歐美等國通關的聲音,竟死灰復燃,再甚囂塵上。
負責香港通關一事的部分決策局高官、高級AO公務員、醫生專家、金融界和一些其他界別人士,對外資大行的「聲稱」、「告誡」和「要求」,煞有介事一樣,竟受到上述人士的高度重視和關注,更傳出或有意放寬「外防輸入」的政策,做事之快,決策之心,與內地通關比較,大有天淵之別。
反觀與內地通關,則由去年2月大規模地與內地封關以來,包括前特首梁振英等建制派人士,多次訂嘱、要求和指導等一系列動作,例如如何通關?怎樣通關?甚至提到為甚麽要與內地通關等問題,都去到畫公仔畫出腸的狀態。梁振英日前更再度撰文強調指出「長此下去,香港死得」。可是換來的,卻是神女有心,襄王無意,當然更是完全有種泥牛入海,音訊全無之感!
由此可見,負責香港通關一事的的部分決策局高官、高級AO公務員、醫生專家、金融界和一些其他界別人士,可歸類為親西派,至於梁振英等建制派人士,則可歸類為親中派。
公道來看,我們清晰可見全球爆發疫情以來,內地與西方國家在疫情爆發的處理方法和防疫策略大相逕廷,內地以清零為目標,透過實施閉環管理、大規模檢測、嚴格隔離政策、以及健康碼等追蹤工具,成功在內地清除病毒。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無力遏制病毒擴散,只能在疫苗幫助下採用「與病毒共存」的策略。作為特區的香港,防疫政策卻一直在西方與內地兩套系統中,舉棋不定。
幸而行政長官在10月26日出席行政會議前會見傳媒時發言時表示,要局部恢復與內地免檢疫通關,我們必須確保防疫措施更緊貼內地的做法,以增加內地對香港的信心,從而批准港人豁免 「14+7」隔離入境內地,又表明如果香港放寬對海外人士的入境管制措施,或採取其他國家所謂與病毒共存的做法,那麼與內地恢復通關的機會將會減低。其後,特區政府更取消大部分豁免檢疫進入香港的群組,以及由下月起進入政府大樓、公院及官校等都須用「安心出行」,以此希望措施落實後可以讓中央對通關更有信心。
正如梁振英所言,我們有大部份香港市民都是通關持份者,有人兩年沒有和內地的家人團聚見面等,請不是通關持份者好心讓路啦。概之,香港在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和人員往來上等各方面,都與内地命運與共,是不折不扣的命運共同體,是故香港未來的希望與機遇,一定是在內地,而非歐美等國,更何況香港必須積極融合國家發展大局,未來方有一番大作為;而香港政府在西方與內地兩套系統中,一定要選擇內地並堅定立場和決心,我們才有希望!
特邀評論員 劉勇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