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院管理局昨日公佈,上周五(8日)「獅子山」環流襲港及黑色暴雨期間,啟德發展區新急症醫院(啟德醫院)地基工程地點內的4個監測點,錄得沉降超標,相關地基工程需即時停工,但醫管局未有交代實際沉降超標幅度。有資深土木工程師估計相關地基工程的打樁做得不好,令泥土抵受不了雨水沖刷而形成沉降。
曾幾何時,香港基建以高效高質著稱,香港製造是令人放心的代名詞,但近年來卻每況愈下,不僅延誤超支成為常態,最不堪是慢工出劣貨,所有大型基建例必問題多多。事實上,沉降近年已成本港基建一大「特色」,過去若有建築物出現沉降,必然令社會譁然,政府亦會認真補鑊,例如回歸初期天頌苑的短樁沉降醜聞便轟動一時。但近年來大型基建問題卻越來越多,特別是沙中線醜聞爆發後,沉降彷佛成為常態,不僅政府等閒視之,市民亦開始習以為常。
其實,許多時候不是市民想將沉降視為常態,而是港府對於基建品質問題總是輕輕放下,龍門亂搬。沉降指標過去有嚴謹規定,必須遵守,但港府近年則將沉降指標不斷放寬以遷就沉降幅度,例如沙中線會展站及西面連接隧道曾被揭發沉降,運房局的補救方法,居然是將沉降停工指標由原來的25毫米大幅放寬3倍,如此一來,數十個沉降監測點全部由「肥佬」變成合格,工程得以繼續。又如輕鐵天榮站月臺沉降一度鬧得滿城風雨,發展商為求儘快復工,申請將沉降停工標準由20毫米大幅放寬至150毫米,運房局同樣欣然配合。至於港鐵東湧線九龍站與奧運站之間隧道的其中一個監測點,上月才錄得沉降,現在又輪到醫管局工程出事,如果說當局最終又是將沉降標準拉低削足適履,雖不中亦不遠矣。
這些年,港府除了放寬沉降標準外,對於基建沉降的真正原因為何,還有何後續補救措施,永遠語焉不詳。沙中線醜聞雖有一個又一個的調查報告呈上,但無非都是走過場,對於沉降如何造成、如何補救統統付之闕如。如今,香港正在加速融入大灣區,發展「北部都會區」和「明日大嶼」,但若以現時的基建能力,香港承建商是否有能力進行如此龐大的工程,而又是否應引入內地競爭者來促進香港工程質素的提升,港府亟需重新檢視。
本網評論員 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