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公報】香港實行「一國兩制」,在電影檢查方面實行分級制度,這與內地大為不同,香港現行的電影分級制度並不會因為今次修例而改變。如果說有改變,就是影視作品不得危害國家安全,除此之外,香港仍擁有廣泛而充分的創作自由。僅舉一個例子,香港電影可以涉及鬼怪、小眾性別等話題,這在內地並不許可,足證所謂「內地化」之說沒有根據。就全球電檢制度看,尺度或者不同,執行機制也有分別,但在反分裂、反恐襲、維護國家安全方面基本上是一致的。去年美國發生「黑人命貴」運動後,大批影視作品涉及美化奴隸制及種族歧視問題而被要求下架,連史上最著名電影之一的《亂世佳人》亦未能幸免,能不能因此得出結論:西方國家在扼殺創作自由?
【东方日報】事實上,電影審查制度行之已久,並非甚麼新鮮事,而電影三級制自1988年已經制訂,電影審查也是世界各地都有的制度,並非香港獨有,過去外國也有影片被西方國家禁映。過去香港還算是一個正常社會,電影多限於娛樂目的,三級制已經足夠,惟近年社會愈趨政治化,部分別有用心之徒藉着種種「文宣」宣傳偏激的政治理念,美化暴力行為。別說《理大圍城》不堪入目,黑暴期間各區都有所謂的放映會,播放所謂的顏色革命紀錄片,渲染悲情,煽動年輕人倣效。當年德國納粹主義迅速崛起,電影便是其輿論宣傳的重要工具之一,最終二次大戰爆發,生靈塗炭;黑暴禍港之烈毋庸贅言,電影等文宣起推波助瀾的作用,顯然已到了不可不管的地步。
【信報】毋庸置疑,電影是感染力強的娛樂,每個時代對於電影皆有政治審查,分別是尺度或寬或緊而已。眼下的情況是因應《港區國安法》生效,特區政府基於“依法治港”的需要而收緊檢查條例,實在不足為奇。有人認為,此舉必定扼殺電影創作空間,冷靜分析的話可能是過慮,原因很簡單,電影題材千變萬化,七十年代的港產片鮮有觸及政治,完全沒有妨礙“東方荷裡活”的蓬勃生機,一套接一套的香港電影贏盡票房與口碑。電影的創作空間在於靈活變通,受歡迎與否往往與政治無關。政治氣候再變,國安審查登場,港產片何去何從,還看本地電影人有沒有強韌的生命力。
【頭條日報】浸大傳理及電影學院副教授吳國坤在一個電臺節目認為,今次修例未有用到“危害”字眼,而採用“不利於”的字眼,是“加辣”的說法,令違反國安法的定義更加廣泛和“曖昧”。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立法會議員馬逢國指,修例只是將電檢指引以更準確立法方式落實,令業界更有保障,又認為“危害”和“不利於”的字眼分別不大,承認目前未能就不同場景能否通過審查作判斷,但認為仍有空間探討,例如可以就某些對白和場景,作刪剪修改等,不會影響創作自由,會在立法會審議條例時,反映業界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