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跨過河溪小橋及菜田,來到香港元朗鄉下的一座客家大屋——適廬。抗日戰爭時期,這裡曾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營救文化界人士和民主人士的一個根據地。當年親歷這一“秘密大營救”的楊永光現仍生活於此。
“那年我大概五六歲,隻模糊記得很多人來過,后來媽媽告訴我,共產黨的游擊隊經常帶來很多人,大部分吃頓飯就繼續趕路了,小部分留下住一晚才走。”今年85歲的楊永光回憶說。
東江縱隊在香港開展的一次又一次大營救,是百年大黨中國共產黨在香港這片熱土上留下的紅色足跡。日前記者探訪適廬,從這裡開始,尋覓那些以勇毅、不屈和犧牲寫就的紅色詩篇。
1941年12月,香港總督府挂起白旗,宣告香港淪陷。在香港避難的百名文化精英處境萬分危急,其中包括茅盾、鄒韜奮、何香凝、柳亞子等。
日軍在當地大肆的圍捕游擊隊和文化,給當地人帶來了痛苦的回憶。“日本人在門口放了煤油,逼家人講出游擊隊和文化人的去向,不然就放火。”楊永光指著適廬的大門說,當時自己的伯父楊竹南就曾被日軍抓走,嚴刑拷問了個把月,由於一無所獲才被放回。
當年被營救的文化名人夏衍曾表示,大營救記錄了共產黨人和游擊區軍民在萬分困難的環境中,舍生忘死地執行統戰政策的史實,這是真正的肝膽相照。
這樣的肝膽相照不僅跨越了階層、黨派,還跨越了民族、國家。
“我父親曾和我說過,他們除了營救文化界人士,還營救了8名美國飛行員,並把他們安全送到后方。”尹素明說。
“為了搶救我,你們一定動員了許多我所看不見的力量,我要和你們做永遠的朋友。”美國空軍中尉克爾就是被救的美國飛行員之一。獲救后,他對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在敵人嚴密包圍中奇跡般營救自己脫險感慨萬分。
1944年2月,克爾駕機轟炸日軍佔領的香港機場,不幸中彈,隻能帶傷跳傘求生。落地后,克爾在拼命奔跑的時候遇到了東江縱隊的小交通員李石。
東躲西藏、歷盡艱險,最終在港九大隊的努力下,克爾成功避開了日軍持續半個月的搜查。在由港九大隊輾轉護送踏上歸途時,克爾回望他曾住過的屋子,看著所有人在向他揮手告別,滿懷感恩。“他們這些人竟能如此冒險來幫我……那些中國人,是何等令人稱奇和美妙啊!”
克爾回去后向上級報告:共產黨在香港有堅強的力量,美軍應與其合作。后來,東江縱隊與美軍展開情報合作,由東江縱隊向美軍提供香港各個機場和船塢的資料、日軍防衛力量等情報。
香港淪陷時期,游擊隊還營救了大量原港英軍政人員及盟軍遇險人員等,體現了反法西斯的國際主義精神。
抗戰時期波瀾壯闊的大營救在香港留下了豐富的遺產,那些走出危難、走向勝利的人們曾翻越的山嶺,仍或多或少地殘留著當年的痕跡,有些已成為今天港人熱衷的行山徑。
如今走過這些山徑的香港年輕人,卻未必知曉這段艱苦卓絕的歷史。“我們正在編寫《帶您尋蹤抗日游擊隊香江足跡》這本書,為行山的人們提供一些指引,來銘記這樣一段肝膽相照、勠力合作的反法西斯歷史。”尹素明說。
“不忘歷史,才能更好前行。”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