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了600多天的精心建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紀念館6月3日正式開館。新建的一大紀念館,與中共一大會址、新天地僅一路之隔,一共有四棟建築,項目規劃總建築面積約10,000平方米,展陳面積約3,300平方米。開館同時推出了「偉大的開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陳列」主題展覽,從館藏12萬件(套)文物和近年來從國際國內新徵集的檔案史料中精挑細選612件文物展品,加上各類圖片、藝術展項等展品,展品總量達到1,168件。其中,72個版本的《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堪稱「鎮館之寶」。 ●香港文匯報記者 張帆、倪夢璟 上海報道
《共產黨宣言》是中國共產黨創建歷史上不可或缺的經典著作。這部由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科學社會主義的綱領性文獻,亦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重要標誌。自1920年,由陳望道翻譯的《共產黨宣言》首個中文全譯本問世後,至新中國成立,《共產黨宣言》的中譯本數量非常多,今次在一大紀念館展出的,就有72個版本之多。據紀念館副館長周崢介紹,為了增加文物的分量,用文物來講故事,布展時經過反覆思考,決定把館藏的72個版本全部展示出來,同時運用文物、多媒體的技術手段,把故事完整深入地表達給觀眾,充分展現《共產黨宣言》對於無數人的引領和指導作用。
中文首譯本柴房誕生
在72個版本中,居於核心地位的是1920年8月版和9月版,俗稱紅版和藍版,也就是陳望道的首個中文全譯本。初看之下,兩個版本除了顏色之外完全一樣,實際上,左邊的紅版是錯印版。
1920年,經邵力子推薦,戴季陶邀請剛剛從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憤然離職不久的、時年29歲的陳望道翻譯全本《共產黨宣言》,並預約在他主編的《星期評論》連載。陳望道先生之子、復旦大學退休教授陳振新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帶着戴季陶他們提供的日文版《共產黨宣言》,陳望道大約是在1920年3月底回到故鄉義烏分水塘村,在一間破舊的柴房裏不眠不休一個月不到,完成了一萬九千多字的翻譯工作。
第一版「紅本」僅餘12本
現場工作人員告訴香港文匯報記者,紅版為1920年8月出版,首版印刷了1,000冊,比現今的小32開還略小,封面印着紅底的馬克思半身坐像。讓今人莞爾的是,由於印刷排版倉促,封面的書名被錯印成《共黨產宣言》,但依然在知識分子群體中掀起購買與閱讀熱潮,1,000冊很快便告售罄。9月,在勘誤之後,《共產黨宣言》中譯本又再版了1,000冊,封面的馬克思坐像底色改為藍色,也就是現在通常所說的「藍本」。與首版相仿,第二版同樣熱銷,以致許多讀者致信《新青年》、《民國日報》,詢問購書事宜。這本書對當時先進知識分子樹立正確的馬克思主義信仰,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至1926年5月,社會主義研究社印行的《共產黨宣言》多至17版。第一版「紅本」留存至今全國僅12本,上海就有5本。
LED屏展現故事場景
與之前單純展示展品不同,今次新館專門在實物背後增加了三折LED屏幕,構成了三組互為呼應又相對獨立的故事場景,向觀眾完整展示與《共產黨宣言》有關的故事。其中「真理的味道」篇章講述陳望道在老家翻譯《共產黨宣言》時過於專注,蘸了墨汁當紅糖吃粽子的故事。「信仰的力量」篇章講述又新印刷所出版《共產黨宣言》,推動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的故事。「初心的守護」講述共產黨人張人亞和父親冒着生命危險守護《共產黨宣言》等革命文獻的故事。
其中張人亞的故事,是首次用現代手段展示。張人亞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他帶着一批文件書報悄悄回到浙江老家交給父親保管。老人因此為兒子兒媳專門修建了一座合葬墓存放這些物品。新中國成立後,張人亞的父親一直等不到兒子的消息,已是耄耋之年的老人將藏在張人亞衣冠塚內的文件取出,囑託三子張靜茂一定要將這批東西還給中國共產黨,其中就包括我們現在所看到的藍版《共產黨宣言》。實際上,張人亞已經於1932年因病殉職。據中共一大紀念館的館內檔案記載,當年收到此書時,除紙張因年久泛黃、發脆外,整本書基本完整,無明顯殘損。1995年11月,經國家文物局專家組鑒定,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
原文鏈接:https://www.wenweipo.com/a/202106/04/AP60b93dcce4b08d3407c3fb9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