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場聚焦「未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與鄉村振興」的專家交流會在深圳灣科技生態園舉行。來自中國作物學會的專家團、深圳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市級科技專家、企業家及科研機構代表齊聚一堂,通過主題分享、圓桌對話、合作啟動等環節,共話科技如何為農業插上翅膀,探索深圳農業創新模式的輻射路徑。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與科創高地,活動主辦方有關負責人提到,深圳正以科技優勢重新定義「農業」形態,從植物工廠精準種植到數碼技術賦能智慧農業,從生物育種突破到產業鏈高效整合,展現出「創新之城」在農業領域的別樣精彩。本次交流會旨在圍繞「科技支撐農業發展」「產業鏈韌性提升」「深圳模式輻射推廣」等核心問題,搭建產學研合作平台,凝聚發展共識。
據了解,參加出席活動的嘉賓有,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會長熊和平、中國作物學會專家譚志堅研究員等專家團成員,以及深圳市科協有關負責人、市級科技專家、優秀企業家和華雅研究院專家。深圳市科協學會部部長孫業帥對活動的舉行表示祝賀,中國作物學會常務副秘書長徐琴通過視頻方式致辭,均強調了科技賦能農業與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肯定了深圳在農業科技創新領域的潛力。
活動專家分享環節,四位學者從多維度解讀未來農業發展路徑。其中,中國農業科學院麻類研究所創新團隊首席專家譚志堅聚焦農業科研前沿技術,他表示將結合團隊研究實踐,圍繞麻類作物等特色農產品的生物育種技術、綠色種植模式及產業化應用展開分享,為特色農業產業升級提供了科研視角與實踐參考。此外,深圳大學概念驗證中心主任魏興華探討科研成果轉化機制,深圳市現代農業裝備研究院院長孟祥寶分享智慧農業裝備創新實踐,墨子慈善鄉村振興公益基金理事長朱新蘭則從公益視角解讀鄉村振興模式,為現場觀眾帶來了兼具理論深度與實踐價值的思考。
活動的圓桌對話環節以「深圳未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熊和平、莊守堃、張奇龍等六位嘉賓圍繞「科技扎根鄉村土壤」「產業升級帶動鄉村振興」「深圳經驗全國借鑑」等話題展開熱烈討論。有關數據顯示,深圳農業產業實力強勁,擁有3萬多家農業企業、79個「粵字號」農業品牌、198家農業龍頭企業,其中11家為國家級龍頭企業,19家入選2022年度中國農業企業500強,充分展現了深圳農業的產業韌性與創新活力。
活動現場還舉行了多項重要啟動儀式,這標誌着深圳農業科技創新與成果轉化邁入新階段: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技術協作站(深圳)正式啟動,將推動深圳成為農業基礎研究、技術研發與成果轉化的核心基地;深圳市華雅科技成果轉化研究院鄉村振興專委會啟動,旨在連結科研力量與鄉村發展需求;國家技術經理人職業培訓啟動,依託華雅研究院獲得的國家技術轉移南方中心資格認定,助力技術經理人隊伍職業化建設;中國科協「海智工作站」申請啟動,將為深圳匯聚全球高端創新資源。
活動上,天豐智慧科技有限公司落地深圳簽約、中國(南方)知識產權運營中心與華雅研究院簽約、中國作物學會麻類專業委員會與農發萬禾控股(深圳)有限公司簽約等合作項目,進一步夯實了產學研用協同發展的基礎。
活動主辦方表示,深圳農業以科技、資本、人才為核心,正探索「城鄉融合、共生共榮」的特色路徑。未來,深圳將以更開放的視野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通過科技硬核支撐、產業生態協同,為全國農業創新與鄉村振興貢獻「深圳方案」。此次交流會的思想成果,也將轉化為推動深圳農業發展的實際動能,助力書寫未來農業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