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識港話事】創新之都再上國際舞台
作者:雨點   來源:識港網    2025-11-06 15:41

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三十三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將於明年十一月在深圳舉行。這是中國繼2001年上海、2014年北京之後,第三次成為東道主城市。消息公布以來,國際社會高度關注,而在粵港澳大灣區內部,亦引發了廣泛的期待與討論。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城市,從一個漁村成長為現代化國際都會,如今再度站上全球舞台,這不僅是中國開放進程的新篇章,也象徵大灣區全面融入國家發展戰略的關鍵時刻。

從國家層面看,深圳承辦APEC峰會具有重要的戰略與象徵意義。二十多年間,中國三次主辦APEC,恰好見證了中國與世界互動的三個階段——從「融入全球化」到「引領區域合作」,再到今天的「共創創新格局」。深圳是中國創新驅動發展的縮影,擁有騰訊、華為、比亞迪、大疆等一批全球領先的科技企業,亦匯聚了人工智能、數字經濟及綠色科技的先鋒力量。APEC在此舉行,既展示了中國推動開放合作的信心,也突顯了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型經濟實力,向世界傳遞出「開放、合作、創新、共贏」的明確信號。

此外,深圳主辦APEC,對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亦具有深遠影響。大灣區是中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深圳作為科技引擎,香港作為國際金融樞紐,兩地的協同正逐漸從理念走向實踐。當全球目光聚焦深圳,實際上也是對整個大灣區的再認識。峰會將帶動區域基建、會展、文化與商貿等多層面資源流動,促進資本、人才、技術與創意的雙向交流,使大灣區的國際知名度與影響力大幅提升。

對香港而言,這場峰會同樣是一次重要契機。香港與深圳地理相鄰、經濟互補,未來一年可藉此平台,進一步展示香港在大灣區中的獨特角色。金融方面,香港擁有高度國際化的資本市場與法制優勢,可為區內企業提供多元化融資方案,推動綠色金融與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創科方面,香港的科研實力與深圳的產業生態能形成互補,透過聯合實驗室、產學研合作等機制,加速科研成果落地;文化與旅遊方面,兩地可協力舉辦國際文化活動與推廣項目,讓世界從深圳的創新精神與香港的多元魅力中看到「中國式現代化」的活力樣貌。

在這一進程中,行政長官李家超展現出明確的戰略視野與積極作為。自出席韓國APEC會議以來,他多次強調香港會全力配合國家整體部署,積極支持深圳主辦明年峰會。他不僅把香港定位為「兄弟城市」,更提出要讓香港在國際傳媒、金融服務與文化交流等領域,發揮橋樑作用。這種務實而積極的態度,體現了香港作為「國家所需、香港所長」的具體落實,也反映出特區政府在新時代背景下的主動融入與責任擔當。

事實上,李家超上任以來,多次強調香港要「破繭成蝶」,以創新思維應對轉型挑戰。這與APEC今年的主題意象不謀而合——在全球新科技浪潮中,如何從歷史邁向未來、從治到興,需要的不僅是資源優勢,更是「破局的勇氣」。在這一點上,深圳的開放與香港的靈活,正好構成大灣區最具活力的雙引擎。李家超帶領的特區政府若能在APEC期間策劃配套活動,如國際金融論壇、創科展示或文化交流周,將進一步鞏固香港在國際輿論與產業鏈中的能見度。

從更宏觀的角度看,APEC深圳峰會也是中國推動亞太合作與全球治理的重要契機。當前世界經濟格局變化加速,區域合作面臨新挑戰。中國選擇在深圳舉辦峰會,正是以行動展現「開放包容」的決心,也體現出推動亞太共同體建設的責任與擔當。深圳的成長故事,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縮影;而李家超所代表的香港角色,則是「一國兩制」下高度國際化城市的最佳實踐。兩者同心,既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象徵,也是亞太合作的啟示。

回望深圳的發展軌跡,可以說它從未僅僅是一座城市的故事,而是中國現代化進程的一個縮影。當APEC重返中國、落戶深圳,這既是一場全球經濟的高峰對話,也是一次制度自信的集體展示。對中國而言,這是以開放促合作、以創新促共榮的具體實踐;對大灣區而言,則是驗證「區域共振」如何成為全球增長的新引擎;而對香港而言,更是一次重新定義自身角色、以國際視野融入國家發展的歷史契機。當深圳以制度活力與創新精神立足於全球舞台,香港以開放格局與專業優勢並肩同行,兩地共同書寫的,不僅是一場峰會的篇章,而是一種面向未來的文明新敘事。

本網評論員 雨點

责任编辑: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