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粵港澳大灣區「產學研」合作將再添空間和舞台。廣東11日公布《關於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若干措施》),提出圍繞集成電路、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推動製造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和中試驗證平台。按照規劃,廣東將在今年建成30家至50家省中試驗證平台,到2027年,現代化中試驗證平台體系基本建成,中試公共服務能力在國內處於領先水平。業界專家指出,這將為粵港澳科研合作進一步增加平台、拓展空間,未來可利用中試平台加速大灣區先進技術中試熟化和落地轉化,攜手打造全球科技創新高地。
中試是產品大規模量產前的中間試驗,是創新鏈與產業鏈融合的重要環節。有研究表明,經過中試驗證的科技成果產業化成功率可達80%,沒經過中試驗證的只有30%能轉化。廣東省發展改革委有關負責人此前曾表示,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中試驗證和成果轉化基地,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和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的一項重要任務。
廣東提出打造一批中試平台的發展規劃,亦特別「留位」給香港參與。《若干措施》提出,支持河套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協同香港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一批研發服務、測試驗證、中試轉化平台,推進粵港檢測認證合作,積極建設深圳數據交易場所、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
避免重複投資 增加研發效率
作為河套深圳園區內廣東省新型光電材料與成像器件中試平台的建設者,南方科技大學前沿與交叉科學研究院副院長權澤衛認為,中試平台的建設和推進,將加速粵港澳先進產業技術落地。他指,粵港澳大灣區擁有至少200多家科研機構,盛產前沿的原創性科技成果,但成果從實驗室走向產品應用階段時,會遇到大量的困難。「有了中試平台,不僅能幫助產品從實驗室走向應用,還能鼓勵企業研發和投入新一代的產品。因為通過中試平台,可以避免重複投資,增加研發效率。」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師範大學(珠海校區)環境與生態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長余剛在今年廣東省兩會上表示,大灣區擁有超過7.6萬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擁有眾多海內外優秀科研人才。他認為,依託中試平台,可以聚集一批優質企業共同開展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加速先進技術的中試熟化和落地轉化,也能利用好大灣區「人才庫」優勢,深化科研人才與港澳高校、科研機構的合作。余剛還透露,他和團隊成功申請了相關課題的中試驗證平台,正在與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澳門科技大學的科研團隊合作,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為全球污水信息解析與預警的科技創新中心。
灣區內地多市着力打造中試平台
香港文匯報記者留意到,今年在廣東高質量發展大會召開後,大灣區內地多市已陸續提出要着力打造中試平台。「製造業強市」東莞在高質量發展大會當日出台的政府「二號文」,就明確提出對於概念驗證中心和中試平台,經核定分別給予累計最高不超過100萬元(人民幣,下同)和200萬元獎勵。此外,還明確在2027年,重點在前沿新材料、半導體及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等領域打造不少於50家具有產業影響力的概念驗證中心、中試平台。
佛山更在高質量發展大會上集中簽約了中試成果轉化十大應用場景項目,涵蓋半導體、人工智能、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領域,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最後一公里」。佛山市中試產業服務聯盟亦在當天揭牌。深圳此前對於中試平台亦早有布局,深圳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去年已推進國際產業中試集聚區建設,已建成四家中試平台,擬籌建六家中試平台。
粵港澳共建生產性服務業高地
●支持橫琴聯動澳門打造科技創新平台載體,發展跨境電商,構建優質法律服務體系。
●支持前海深化金融業開放創新,謀劃布局人工智能、規劃設計、文化創意等新一批集聚區。
●支持南沙航運服務、科技服務、特色金融、國際貿易、專業服務等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發展。
●支持河套建設一批研發服務、測試驗證、中試轉化平台,推進粵港檢測認證合作。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措施重點
●推廣科技成果轉化:推動「先使用後付費」模式,降低企業應用成本和試錯風險。
●中試平台:圍繞集成電路、低空經濟、智能機器人、新材料等重點產業,推動製造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等聯合建設一批概念驗證和中試驗證平台。到2025年,建成30家至50家省中試驗證平台。
●人力資源:鼓勵製造企業充分釋放人力資源服務需求,通過與人力資源服務機構開展人力資源事務外包、共建人力資源共享中心。
●服務質量:深化內外貿檢測認證一體化服務,支持企業實施「灣區認證」。實施標準領航行動,拓展「灣區標準」應用場景;到2027年,重點推進17條產業鏈供應鏈質量聯動提升工作。
●現代物流:到2027年,培育200個快遞業與製造業融合發展示範項目。
●電子商務:到2027年,建設20個「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培育100個銷售額億元人民幣以上的電商品牌。
●技術服務:打造一批融合轉型試點示範,形成推廣一批端到端的集成式服務產品;到2025年,推動4,000家細分行業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
●打造生產性服務業集聚區:推動製造業從單純以製造為主向「製造+服務」轉型,從單純出售產品向出售「產品+服務」轉變。
●推動「引進來」「走出去」:支持河套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極點,協同香港聯手打造國際一流科技創新平台,建設一批研發服務、測試驗證、中試轉化平台,推進粵港檢測認證合作,積極建設深圳數據交易場所、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台。
整理:香港文匯報記者 盧靜怡
兩年內建20「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
廣東製造業正加快融入全球跨境電商體系。根據11日公布的《關於推動製造業與生產性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若干措施》,到2027年,廣東將建設20個「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推動電子信息、家電、輕工紡織、現代農業與食品等重點產業與電商融合,並培育100個銷售額超億元人民幣的電商品牌,進一步增強廣東製造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做強大宗商品交易平台
與此同時,廣東還培育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台,通過數字化手段提升產業協同能力。接下來廣東將做強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提升數據整合和全球貿易競爭力;同時發力工業品電商平台,構建數字化供應鏈,推動自有品牌發展。鼓勵企業做專數字化轉型平台,助力企業利用數據優化生產和管理。根據規劃,到2027年,廣東將培育10家具備全國影響力的生產性互聯網服務平台,推動產業數字化升級。
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正為廣東製造提供新的增長點。蛇年開春以來,廣東多地跨境電商業務正如火如荼進行中。在清遠卓悅家居實業有限公司車間,工人正忙着包裝、裝箱,一批兩萬多個廚具產品即將出口美國。「這是公司開年的第一批訂單,共有七款相思木砧板和兩款陶瓷小吃盒,都是我們在海外市場的熱銷產品。」該公司負責人鄭福新介紹,跨境電商成為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渠道,公司已在多個海外電商平台建立了穩定的銷售網絡。他認為廣東打造「產業集群+跨境電商」試點 ,將為不同產業的產品出口提供助力。
在製造業轉型方面,廣東將鼓勵企業由傳統製造向「製造+服務」轉型,圍繞定製化生產、供應鏈管理、檢驗檢測、綠色製造等領域,提供更加專業化的增值服務。目標是到2027年,累計培育100家服務型製造示範企業和100家服務型製造示範平台,提升製造業附加值。
![](../../../../images/user.png)
![](../../../../images/m01.png)
![](../../../../images/m02.png)
![](../../../../images/m03.png)
![](../../../../images/m04.png)
![](../../../../images/m05.png)
![](../../../../images/m06.png)
![](../../../../images/m07.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
![](../../../../images/listbar_shd_b.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