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大師小書振揚文化地理學先聲
來源:橙新聞    2025-02-03 13:38

【識港網訊】詩是中國文化的優美結晶,詩人的分佈和漢文化的擴散區相一致。中國的詩經過數千年積累,數量極多,但無法統計。就唐代而言,《全唐詩》所錄的共計四萬八千九百首,作家二千二百多人,但這兩個數字都不完備。唐代詩人的人數應以萬計,有的詩人一生作了幾千首詩,如白居易、杜甫。但絕大多數的詩,沒有保留下來;有些人所作的詩,根本不為人知。

唐代是我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作家和作品之多,遠非其他朝代所能及。這有歷史和地理的雙重背景。漢魏六朝的古詩,到唐代起了革命,得到解放。唐詩較古詩易讀,趨向於平民文學,又和音樂發生密切聯繫。白居易作詩,必使老嫗都能誦解。李益等人的詩,一作成就會轉到樂工手中,譜為管弦。唐代初期,皇室和貴族都喜歡詩歌,太宗、高宗和玄宗皆頗能作詩。天寶年間規定科舉要加考詩賦,於是詩便更見風行。

唐詩是中國文學極珍貴的遺產,有各式各樣的作品,其中不少包含着地理學的價值。岑參曾從封常清屯兵輪台,李白從他的出生地碎葉回到內地。當時詩人所詠的邊塞詩多很有氣魄,附帶介紹了邊地風土人情。王昌齡《出塞》的第一首: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又如李頎《古從軍行》的頭兩句:

白日登山望烽火,黃昏飲馬傍交河。

唐代後期戰亂頻仍,國土收縮,詩人生活轉徙流離,於是豪放的邊塞詩不見了,而代之以富有感情的敘事詩。李白、杜甫的詩,便多數屬於這一類。到了唐代末年,朝廷有朋黨之爭和宦官之禍,地方受強寇侵擾及藩鎮割據。政治局面混亂,社會極不安定。韓愈的《汴州亂》可視為代表:

汴州城門朝不開,天狗墮地聲如雷。

健兒爭誇殺留後,連屋累棟燒成灰。

諸侯咫尺不能救,孤土何者自興哀!

因為世亂不已,許多詩人淪為頹廢,沉醉於享受;有些則逃避現實,隱入山林。李白的《將進酒》:

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

鐘鼓饌玉不足貴,但願長醉不復醒。

古來聖賢皆寂寞,唯有飲者留其名。

可作為及時行樂派的代表。韋應物的《遊西山》則可視為山水派或隱逸派的代表:

時事方擾擾,幽賞獨悠悠。

弄泉朝涉澗,采石夜歸州。

揮翰題蒼峭,下馬歷嵌丘。

所愛惟山水,到此即淹留。

可見唐代前期國勢强盛,疆域遼闊,詩人旅行廣遠,許多著名詩人到過邊疆,漢文化的光芒照耀西域。

推薦閱讀

《詩的地理》

作者:陳正祥

出版社: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1月

责任编辑:zhaopengche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