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2025深港院士專家座談會在河套舉行
作者:原野   來源:香港商報    2025-02-21 10:32
2月19日,「圳·智薈」2025深港院士專家(河套)座談會在深圳市福田區河套科創中心成功舉行。

2月19日,「圳·智薈」2025深港院士專家(河套)座談會在深圳市福田區河套科創中心成功舉行。活動以「深港共謀北都發展、推動河套創科提速」為主題,匯聚深港兩地院士專家、政府職能部門代表、政協委員及企業家等近百人,共商深港科技創新合作新路徑,為粵港澳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建言獻策。

會上,河套發展署副署長余杰介紹了河套地區發展情況。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郭仁忠等院士、專家代表,以及全國政協常委、深圳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等全國政協委員代表圍繞生物醫藥、低空經濟、數據跨境、制度創新等方向展開深度探討,共同為深港兩地協同高質量發展獻計獻策。

香港代表呼籲藉助科技手段實現「無感通關」

在主題發言環節,10餘位院士專家圍繞生物醫藥、低空經濟、數據跨境、制度創新等方向展開深度探討。

河套香港園區代表徐曦表示,港深創科園是河套合作區的香港園區。去年11月香港特區政府發布了《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香港園區發展綱要》,綱要中詳細闡述了香港園區與深圳園區的合作模式,以及香港園區自身的發展規劃。根據綱要,香港園區將在以下幾個方面與深圳園區展開重點合作:知識產權保護、資金跨境流動監管、數據跨境安全、深化國際交流合作、建設國際創科人才集聚地、完善全方位科研服務等。徐曦介紹,在人員流動方面,合作區將採用「一區兩園」的模式運作。科研人員需要頻繁往返於深圳和香港兩個園區,因此,必須創新通關模式和設施,實現特定人員的便捷過境。例如,可採用預先登記模式,並藉助科技手段,實現「無感通關」。兩地政府相關部門也在積極探索在合作區東西兩側分別建設跨河行人通道,直接聯通兩個園區。

要素的順暢流通是激發河套合作區創新活力的關鍵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郭仁忠表示,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24年全球創新指數》百強科技集群,「深圳—香港—廣州」集群連續五年位居全球第二位,這表明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我國創新的重要引擎和關鍵區域。如果河套合作區能夠進一步發展,將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國家的創新發展注入更強動力,其意義極為重大。郭仁忠指出,要素的順暢流通是激發區域創新活力的關鍵。粵港澳大灣區的交通網絡已經聯通,文化同根同源,語言相通,情感也緊密相連。但是香港與內地之間的車輛跨境通行仍不便利,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河套合作區發展的進程。郭仁忠認為應率先突破這些限制,實現相關人員的自由流動,為區域創新提供更有力的支持。此外,隨着人工智能成為重要的研究方向,數據流通也應成為政策調整的重點,建議相關部門推動數據流通的制度創新,為河套合作區的發展創造更有利的條件。

英國皇家工程院院士、英國帝國理工學院終身教授、香港理工大學教授林建國提到,河套地區應簡化人員往來手續。例如,香港居民持回鄉證可便捷通關,但外籍人士在此工作或創辦企業時,卻需頻繁辦理護照及簽證手續。他建議為河套地區的特定人才提供類似「二級回鄉證」的特別證件,依據其合同或創辦企業的性質,便利其跨境往來。

創新機制吸引全球高端人才匯聚河套合作區

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郭仁忠強調高校在河套創新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香港和深圳都擁有眾多優秀的高校資源,這些高校的參與將為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帶來強大的科研力量和人才儲備。然而,內地與香港在高校人才培養制度上存在差異,例如內地高校的招生指標由教育部統一調配,而香港高校則根據自身資源自主決定招生規模。這種制度差異可能導致合作中的衝突。因此,他建議國家相關部門為進入河套合作區的高校和科研機構提供特殊政策支持,允許其根據自身能力和資源靈活招收人才、開展科技研發,從而進一步釋放科技潛力。

责任编辑:lim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