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晨讀香江】誰來照顧愛國者感受
2021-04-01 09:43

【思考香港】《文匯》、《大公》、《商報》大篇幅的報道詳細內容,顯示了對該新聞的高度重視與明確支持。而《蘋果日報》、《立場》、《眾新聞》等不約同用上「閹割選制」、「肢解民主」等恐怖字眼,表達反對聲音,大概也是意料中事。《信報》關注立法會直選萎縮,社論《修訂案實施 選委會飾演扭轉乾坤角色》則關注選委會的重要角色,《星島》以「大增愛國愛港席位」配上《政制除亂回正軌 民主可穩步發展》的社論。而《明報》則呈現不同聲音:《林鄭稱完善 學者:政制突然死亡》,新聞集中討論新增了若干「入閘功能」的優與劣。一件新聞有多種角度解讀,這也許從事實論證了香港的新聞自由並未因港區國安法的通過而受到任何干擾,同樣百花齊放、意見紛紜。

【頭條日報】話說中央計劃修訂香港政制的時候,曾諮詢香港各界人士的意見。有一個商界人士對蒐集意見的中央大員說:「搞這麼多設計來增加愛國者在選舉中的議席,但假若他們當選的得票率不高,對方就會說你沒有認受性,他們輸得不服氣,沒有照顧對方的感受。」中央大員聽到這個意見就無名火起,說:「對方在二〇一九年打、砸、燒的時候,有沒有照顧過你們的感受?你們就是太過仁慈,經常照顧對方的感受。中共有哪一點對不住香港人,還要照顧這些人的感受?」中央大員意氣難平:「建制贏一票也是贏,不用照顧感受。」中央大員實是有感而發,中央已經忍了香港二十四年,已經忍無可忍,覺得反對派走上歪路,有些人想顛覆香港及中央政權。中央大員還直言:「本地建制派沒有做好愛國愛港工作。」這個故事讓我覺得香港的反對派也好,建制派也罷,很多時都太自我中心,將自己看得太大。

【東方日報】要不是房屋供應嚴重不足,公屋輪候大排長龍,基層又何至於只能蝸居於危機四伏的劏房之內?劏房有價有市,吸引大量業主改建單位出租牟利,部分業主更是極盡剝削之能事,致使劏房呎租堪比豪宅,完全脫離正常市場運作,成為基層難以承受的重。港府雖曾煞有介事擺出嚴打非法劏房的架勢,現實是取締容易安置難,劏房遂在港府「默許」下變相合法化,成為業主壓榨基層的幫兇。

【明報】誠然,市場定律,有求就有供,惟無可否認的是,部分業主經營劏房,看上的是分間多房出租所換來的暴利。一間不足100平方呎的劏房,月租隨時也要數千元,社區組織調查發現,部分業主出租劏房所得收益,比起直接出租整個單位,足足高出數倍。多年來港府奉行「小政府、大市場」原則,囿於「積極不干預」思維,對於未上樓基層市民面對的居住問題,長期採取鴕鳥政策,上世紀90年代,籠屋問題備受關注,當局直到一再發生奪命大火,才下定決心規管。過去10多年,劏房問題叢生,衛生環境惡劣,業主收取不合理租金、濫收水電費情况嚴重,當局遲遲沒有作為,現在政府終肯下定決心,在本立法年度提出劏房租務管制條例草案,總算就規管劏房踏出了重要一步。

 

责任编辑:wang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