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聚焦高質量发展是2020年全國上市公司共建“一帶一路”國際合作論壇的主要討論方向。在昨日的論壇現場,圍繞“開展全球抗疫合作,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數字經濟发展,共建數字絲綢之路”“提升國際合作水平,構建新发展格局”“強化國際產業協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四項議題,全國上市公司代表、外國嘉賓和知名學者一起“頭腦風暴”,充分展示“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的成功案例,探討“走出去”戰略的科學发展理念。

開展全球抗疫合作
消解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的巨大影響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緊要關頭,中國上市公司充分发揮行業優勢,積極參與團結抗疫國際合作。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事務研究所所長王義桅認為,世界共同抗擊疫情之際,使得中國企業在“走出去”過程中變得更加聚焦:從原來的大型基建、重資產聚焦向全球化功能的輕資產和高質量標準制定轉變。
在國內外的疫情防控工作中,穩健醫療都充當著一個重要的角色。該公司董事會秘書陳惠選透露,從今年4月份開始,穩健醫療就根據國家的統一部署,向歐亞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輸送防疫物資,在原材料上漲了幾十倍的情況下,穩健醫療依然頂住壓力,堅持不賣高價,同時還向印度尼西亞、意大利、韓國、日本等幾十個國家捐贈了防疫物資。
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秘書李世礎也分享了公司為意大利疫情防控所做的努力:“當時歐洲很多國家邊界都已關閉,我們只能從荷蘭、比利時等地招募司機,更換當地卡車,用這種接力的方式將防疫物資運到意大利。”他還表示,中國外運股份有限公司今年通過收購歐洲物流企業KLG集團,可以更好地支撐中歐班列的跨境電商業務,保障防疫物資運往各國。
危中有機,菲律賓工商會終身名譽主席蔡聰妙大使看到了新冠疫情給全球經濟帶來巨大影響,但危機中也隱藏著轉型機遇。他在視頻致辭中表示,新冠疫情加速了新業態、新模式的推進和普及,比如5G的應用、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包括阿里巴巴、騰訊、百度、今日頭條等中國頭部互聯網企業在菲律賓都有廣泛的布局,中菲兩國正在抓住機會,順勢而為。”
在用科技助力覆工覆產這件事上,招商局能源運輸股份有限公司可謂“經驗豐富”。據公司副總經理閆武山介紹,通過建設可視化運營管理平台,公司將船員管理系統、安全管理系統、運營管理系統等集合在一起,只要打開平台,就可以看到全球各地的船舶運行情況。“為了員工的心理健康,我們的船員以前在船上15天內必須上岸一次,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受疫情影響,船員往往不便下船。現在通過科技手段,我們可以在線上與船員進行互動,保證員工的身體和心理安全。”他表示。

共建數字絲綢之路
沿線國家的數字經濟发展還有巨大潛力
各國在恢覆經濟的同時,如何實現轉型升級,共享高質量发展?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經濟貿易學院教授王健表示,“一帶一路”的建設最早是集中在一些大型基礎設施領域,比如鐵路、機場等,而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到來,線上基礎設施被提升到了一個重要位置,數字化和互聯網已經不只是一個提高效率的工具,而是影響結果的重要因素。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協調創新中心主任李青認為,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數字經濟的发展差距比較大,而數字經濟已經成為產業中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這意味著沿線大部分國家的數字經濟发展還具有很大的潛力。
“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的不斷革新使得數字化趨勢不可阻擋,而新冠疫情又讓越來越多的企業將服務和業務轉向了數字化,大幅度提高了生產效率,但是也要看到各國合作的頂層設計遠不夠完善、數字鴻溝帶來的合作障礙問題等。” 李青表示。
如何拓寬和深化與沿線國家的數字經濟合作?在李青看來,這需要各國加強數字政府的合作,以智慧城市合作為抓手,助力沿線國家打造安全、共享、敏捷的政府數字化治理體系;此外要深化產業互聯網合作,加強人工智能、區塊鏈、物聯網、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產業互聯網中的應用,促進全要素的連接和資源配置的優化;最後,要著力拓展“一帶一路”沿線移動支付的合作範圍,進一步加深與東南亞地區國家的移動支付合作。
對於數字經濟的強大力量,平安國際智慧城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席總經理兼CTO胡瑋深有感觸。他表示,過去10年來,平安在大力拓展海外業務,主要聚焦於三個領域:金融科技、醫療科技、智慧城市,這些都屬於數字經濟的範疇。目前,平安智慧城市公司已經成為國內領先的科技企業,服務了120個城市的250個項目。
深圳傳音控股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個“走出去”的經典案例。公司移動互聯業務負責人邱郁晟認為,洞察並確保當地消費者的用戶體驗是成功的關鍵。“首先我們必須知道用戶需要什麽,他們的痛點是什麽,然後要有更多元的應用給他們選擇。以前大家認為軟件產品無國界,其實跨文化的需求總是大不相同,包括軟件應用。”他表示。

提升國際合作水平
中國制造和技術創新走向世界
在全球貿易合作日趨緊密的背景下,許多企業正沿著“一帶一路”的方向“走出去”,向世界輸出中國制造和技術創新。商務部研究院區域經濟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對外經貿大學WTO研究院博導張建平表示,“一帶一路”倡議背後蘊藏著廣闊的合作前景和巨大市場,這意味著我們要積極對接國際規則和制度,持續進行“制度創新”。
張建平所言的“制度創新”在深圳前海得到了充分體現。定位為“依托香港、服務內地、面向世界”的深圳前海,以“先行先試、邊行邊試、合作共試”為基本路徑,以對標高標準國際經貿規則為抓手,努力发揮前海特色,逐步形成以投資便利化、貿易便利化、金融開放、事中事後監管、法治建設、人才管理、體制機制和黨的建設等八大板塊為核心的制度創新“前海模式”。在這一模式的帶動下,目前前海已成為國內发展最快、效益最好、質量最高的代表性區域之一,制度創新重要策源地及“核心引擎”作用不斷彰顯。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自貿事務處處長靳光濤表示,前海正借助全面開放的澎湃動力,搭建服務企業走出去的“橋頭堡”,发揮政企合作的巨大優勢,加快打造成“一帶一路”建設之路上的重要支點。
國信證券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諶傳立透露,培育一支高執行力、本地化的團隊,是公司打開海外市場的“金鑰匙”。諶傳立表示,這將極大地提高團隊的溝通和執行效率,能夠更快地幫助公司適應當地營商環境,找到打開當地市場的“痛點”。
企業在“走出去”之後,尊重當地風俗對公司業務的拓展也至關重要。順豐控股股份有限公司監事會主席、順豐國際首席執行官孫遜現場分享了一則企業主動適應當地風俗的細節:“因為文化原因,綠色是中東地區大多數人比較喜歡的顏色。因此在中東地區,順豐快遞車一改傳統的黑色外觀,變為當地人所喜愛的綠色。”
在“走出去”過程中,“深圳經驗”在國外成為一道備受關注的“風景”。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公司海外投資總監鐘寧表示,招商局蛇口工業區控股股份公司在拓展海外業務的過程中,曾多次安排客戶到深圳蛇口觀摩,讓客戶了解深圳发展的相關經驗。

強化國際產業協同
粵港澳大灣區是
“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力量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不斷推進,上市公司積極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積極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加強經貿合作,在推動共建“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對接方面发揮了重要作用。在“強化國際產業協同,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議題中,與會嘉賓圍繞深圳上市公司在先進制造業創新发展,與“一帶一路”國家協同合作進行討論。
“‘一帶一路’倡議是新時代下全球經濟合作的新路徑,是推動中國與沿線國家參與全球分工,提高沿線國家經濟合作水平的重要舉措。”暨南大學原校長,教授、博士生導師,“一帶一路”與粵港澳大灣區研究院院長胡軍表示,大灣區尤其是珠三角等龍頭城市的制造業迅速崛起,不僅為中國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合作夯實了基礎,同時也為彌補“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供給不足問題,為產業轉型升級提供了保障。
粵港澳大灣區是我國開放程度最高、經濟活力最強的區域之一,在“一帶一路”建設中具有重要地位。深圳證券交易所副總經理李鳴鐘認為,粵港澳大灣區產業體系完備、集群優勢明顯、經濟互補性強,而香港、澳門服務業高度发達,珠三角九市已初步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先導、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主體的產業結構。同時,李鳴鐘提出了三個觀點:第一,中國OFDI(對外直接投資)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生產率具有顯著的正向促進作用;第二,粵港澳大灣區尤其是珠三角的先進制造業,具備參與“一帶一路”產能合作的強大基礎與優勢;第三,在共生視角下,大灣區先進制造業應與“一帶一路”國家產業協同。
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蕭惠君認為,產業協同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主要內容,“中國香港(地區)商會一直積極參與‘一帶一路’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建設,很多香港企業在服務業方面有優勢,希望通過中國香港(地區)商會信息中心的資源共享,企業家們能同心同行,共榮共進,讓更多的大灣區企業走到‘一帶一路’國家的建設中去。”
今年的疫情對企業的跨境業務、商貿以及經濟往來都帶來了不小的影響,對此,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國人大代表、澳門工商聯會會長何敬麟認為,在全球企業发展的艱難時刻,粵港澳大灣區企業家們更應該攜手走出去,為我國“一帶一路”建設作出貢獻。“我們作為大灣區的一員,將充分发揮在先進制造業的跨境平台功能,通過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支撐,為大灣區先進制造業走出去提供跨境供應數據鏈征信、標準認證、數據溯源等專業服務。”

原文鏈接:http://wb.sznews.com/PC/layout/202012/21/node_A08.html#content_9664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