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生態史地歷奇】請赫塞來看蝶蛾
作者:彭玉文   來源:橙新聞    2019-12-17 16:50
按饒戈會長(2004)《香港觀蝶圖鑑觀蝶地圖》逐處搜尋,拍完回家開檔案,記日期、地點,查圖鑑、做分類、記經歷,是開始寫野外日誌的起源,持續至近年才停止。
樟蠶(Saturnia pyretorum) 圖:作者提供

【識港網訊】二十年前我曾立志拍下全港蝴蝶品種,按饒戈會長(2004)《香港觀蝶圖鑑觀蝶地圖》逐處搜尋。此書有「罕見程度」一欄,其重要性不下於相片。至於各齡蝶蟲及食草圖鑑,就要等待鱗翅目學會逐冊出版的精心鉅著。拍完回家開檔案,記日期、地點,查圖鑑、做分類、記經歷,是開始寫野外日誌的起源,持續至近年才停止。

赫塞 圖:Wikimedia Commons

舊作不停再版翻印,在台灣及大陸影響深遠的德國文豪赫塞(1877-1962),對鱗翅目昆蟲有不渝的感情,多篇詩歌及散文以此為題,自傳體短篇《夜孔雀之眼》,作者自述十歲時沉迷搜集蝴蝶標本,聽不到教堂鐘聲,連媽媽喚上學或者喚吃午飯聲都聽不見,每逢假期由朝到晚在戶外準備着。當看見一隻漂亮蝴蝶停下,腎上腺素湧出,令他透不過氣來,潛近直到能夠看清彩色斑點時,有「一種緊張和狂喜的感覺,一種混合着柔和的喜悦與狂暴的慾望的感覺」,道出自己當年拍蝶的心情。雖然他搜集蝴蝶的嗜好因一隻夜孔雀標本而突然終止,但長大後追憶蝴蝶歲月,「後來在生活中極少再產生過這種感覺」。又一句錐進心裡的話。

夜孔雀(Saturnia pyir)圖:作者提供

在小說中激活他這種情感的,最初是祖父留下來介紹蝴蝶的一本手繪銅版畫老書,作者常常凝視着書裏的大蠶蛾圖片,出神地想像,翅膀上巨大明亮的眼睛完全展露,把鳥兒嚇跑的情節。接着是他的一位同學兼鄰居、教師之子,他通曉製標本手藝及各品種估價,作者將自己最引以自豪的藍席勒蝶(Großer Schillerfalter﹝Apatura iris﹞)向他展示,但遭奚落,今稱同儕欺凌、語言暴力。交惡後作者聽說他收集到夜孔雀,仍忍不住強烈慾望要去他的家觀賞。

藍席勒蝶(Großer Schillerfalter﹝Apatura iris﹞) 圖:作者提供

夜孔雀譯自法文Grand paon de nuit,當中Paon是孔雀,Nuit是夜,其學名Saturnia pyri或諸英名 Giant peacock moth、giant emperor moth 及 Viennese emperor中,都沒有「夜」的語素,只指出夜孔雀是蛾(Moth)不是蝶,為大皇蛾(Emperor)或大蠶蛾(Saturnia)屬一員。孔雀之眼,指的是其翅上有兩對孔雀尾羽上眼狀圖案。大蠶蛾目成蟲只有三天到七日命,期間不吃不喝,處女蛾羽化後,會一直釋出氣味,直至吸引遙遠的追求者到來為止。追求者為了達成生命目標,會不惜一切,全力以赴。香樂思曾記述,他從大嶼山發現烏桕大蠶蛾繭,帶回薄扶林家中,晚上羽化,喚妻子共賞,有破損雄蛾飛入,香氏打趣說牠從大嶼山趕來,剛經歷一場颱風。

《夜孔雀》中的劉亦菲 圖:《夜孔雀》電影照片

法人大蓋因被此種精神吸引,以其行事時間暗示此特性,浪漫地加一「夜」字。處女蛾可能同時引來多隻雄蛾,香樂思一定很期待看這齣好戲。福建莆田人、旅法華人作家兼導演戴思傑2015年作品《夜孔雀》,由劉亦菲、劉燁、黎明主演,劇中劉亦菲經歷多場生死戀愛後覺醒自己是夜孔雀,在背上紋上牠,打消了墮胎念頭。我不滿意的不是黎明,而是紋的那隻紫蝴蝶,雖有兩對眼斑,但牠纖幼的腹腔,是支持不起不飲不吃盡情愛慾與生殖慾的。梵谷有畫夜孔雀,不會因為要美化牠而把牠變瘦,在出過法布爾及無數優秀博物學家的國度,鬧出這種笑話,我擔心旅法作家受到嚴厲批評,自毀前途。

梵谷繪 Giant Peacock Moth on Arum(1889) 圖:作者提供

夜孔雀原產於歐洲,是歐洲地區最大的蛾類,展翅100至150毫米。香港有該屬世界最大的烏桕大蠶蛾,翅展180至210毫米,赫塞見了會目瞪口呆。香港也有同屬的綠尾大蠶蛾、樟蠶和樗蠶,體形也不比夜孔雀遜色,赫塞來到香港,有可能一晚見盡,樂死了。尤其當他見到樟蠶(Saturnia pyretorum)時,一定會大叫「啊!夜孔雀!」,引爆童年刻骨銘心事。兩者不但學名接近,連外形及大小也很相像,外行人一時難以分辨。

文學成就及影響力絕不下於赫塞的俄裔美籍作家納博科夫,比赫塞十歲童更厲害。七歲時他開始捉蝴蝶,迅即痴迷,一個月內熟悉二十種。八歲時,發現家藏《鱗翅目》、《新或罕見鱗翅目的歷史畫像》、《英國蝴蝶飛蛾博物誌》、《歐洲鱗翅目大全》、《新英格蘭蝴蝶》等圖鑑,使他蝶類知識突飛猛進。九歲起把自己發現的稀有蝴蝶寄給世界頂尖鱗翅目學家,十歲已徹底認出全歐洲鱗翅目品種。十二歲,他開始購買稀有品種,貪婪閱讀昆蟲學期刊。他曾表示假如俄國不發生革命,也許他會把全部生命獻給蝶類學,根本就不會寫甚麽小說。流亡到劍橋大學讀文學,發表的第一篇論文,卻是在《蝶譜學家》上的《論克里米亞蝴蝶》。(撮錄自malingcat評論固執己見:2010-06-05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3311581/)

兩人的成就,明顯跟其博物學智能與語言智能交感及互相提升,極度相關。

_________

彭玉文,香港生態史地歷奇著述者。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culture/system/2019/12/17/010134541.shtml

责任编辑:leid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