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之際,當年在這片土地上浴血作戰,終於迎來勝利曙光的東江縱隊港九大隊前輩的多位後人,近日齊聚商務印書館尖沙咀圖書中心,共同慶祝《港九大隊志(增訂版)》的出版。
《港九大隊志(增訂版)》由劉智鵬、劉蜀永兩位香港史專家主持編修,當日,兩人以「烽火記憶:香港抗戰的中流砥柱—港九大隊」為題,分享了編纂過程中的研究心得與珍貴片段。
港九大隊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一支抗日游擊隊,於1941年至1945年香港淪陷期間,進行了艱苦卓越的地下抵抗運動,是港九地區唯一一支成建制、始終堅持抗戰的武裝力量。
香港第一本軍事志
《港九大隊志》是香港第一本軍事志,也是迄今為止有關港九大隊歷史最詳盡的著作,由劉智鵬、劉蜀永兩位香港史專家主持編修。此修志計劃啟動於2018年,第一版已由香港商務印書館於2022年7月出版。在香港編修港九大隊志並不容易,由於歷史間隔久遠,更受限於當時抵抗作戰均處於秘密狀態的特殊情況,缺乏保存下來的檔案資料,文字檔案外,圖片資料的匱乏更為嚴重。為確保志書的質量,兩位教授及團隊做了大量細緻深入的研究工作。他們認真研讀有關港九大隊的軍事報告,並比照英文檔案、英文書籍進行比較研究,還多次前往新界鄉村、山林實地調查,歷時4年多方始完成。
志書分為政治軍事志、遺址及紀念設施志、人物誌等,再細分為陸地作戰、情報通訊工作、宣傳等篇章,巨細無遺地重現港九大隊的真實狀況。書中記載了港九大隊大大小小61次戰鬥(陸戰47次,海戰14次),為128位老戰士或與港九大隊有關的鄉民立傳,記述了37處港九大隊抗戰遺址的歷史與現狀,還記述了文化名人秘密大營救、營救國際友人和與盟軍的情報合作等事跡。本次增訂版的出版,是根據最新研究成果,在第一版基礎上做了更多細節增補修訂,如港九大隊交通總站舊址的多次走訪考據認定等,體現出修志團隊對歷史負責的嚴謹態度。
港九大隊志(增訂版)》編撰者與多位港九大隊後人共聚一堂。
填補香港本地史研究空白
本書主編、嶺南大學校長特別顧問、歷史系教授、香港地方志中心總編輯劉智鵬,特別介紹了主編此書的緣起。
「我父親是潮汕揭陽人,當年就是因為日軍掃蕩粵東就跑了,跟我母親在澳門認識,戰後到香港有了我們,所以我是新移民第二代,也是抗戰年代中到處逃難的難民子弟。雖然我父母都沒有經歷過作戰,但那種子彈在耳邊飛過的聲音他們都記得。我小時候就有一個想法,就是香港在淪陷時期是怎樣的?結果只能找到幾個關鍵詞:淪陷、金票,就沒太多了。」這也透露出此前香港本地史研究的一段空白。「1997年前是沒有這段歷史描述的,只有英軍抵抗了18天,後面那三年多是什麼?沒人講,教科書當然更沒有了。」
劉智鵬20年前啟動抗戰時期的香港口述歷史研究。「好不容易找了20來個人,願意接受訪談的17個人,出了一本書。」由此劉智鵬逐漸進入到對港九大隊的研究。先是整理日軍侵佔香港期間所犯罪行的法律檔案。日本戰敗後,盟國在香港開設四個軍事法庭審判日軍戰犯,這些檔案後來出版成書,其中很多材料成為《港九大隊志》這本書的底稿。後來修志團隊在港九大隊前輩及後人的支持下,「很幸運地做了一些老戰士訪談,慢慢積累很多材料,包括劉春祥(時任港九大隊大嶼山中隊隊長,其帶領六名班排骨幹自大嶼山前往屯門途中,突遭日軍炮艇伏擊,激戰後船被擊沉,劉春祥等七名指戰員及船家全家五人壯烈犧牲。2020年國家公布第三批抗日英雄群體,劉春祥等12名英烈名列其中)的故事,就這樣被挖掘出來。」
劉智鵬介紹說:「整個過程必須說明,由於游擊作戰的特點,不像正面戰場打仗都有很詳細的紀錄:去什麼地方打,人數多少,裝備怎樣,戰果怎樣,都會詳細記載下來。而游擊隊很多都是秘密的,沒留下什麼材料。所以是得益於在座不少朋友的幫忙,組織這些材料故事,這才有了這本書。」他說,這也是這本書以後可能會經常增訂的原因,「什麼地方發現還有新材料沒放進去,就會再版。」
在「香港民眾對香港抗戰的貢獻」專題介紹中,劉智鵬特別分享了港九大隊英勇作戰的事跡之外,亦有許多香港居民冒着生命危險支持參與作戰的事跡。比如著名的抗日家族羅家,滿門英烈,祖輩是旅外華僑,母親羅許月是港九大隊交通站站長,整個家族有11人參加了港九大隊,今天已被譽為「香港抗日一家人」。
劉智鵬在調查中了解到一個情況:就是游擊隊採取行動如偷襲了日軍基地、殲滅了日軍後,游擊隊員撤離,日軍往往要找到當地鄉村追捕甚至報復,「村民跑不掉,所以(日軍)一個一個村找那些村民,毒打村長他們。」但劉智鵬發現,沒有一個老百姓出賣這些游擊隊員,「我們發現,整個抗戰,除了港九大隊戰士以外,參與最多的是香港民眾。特別是在文化人秘密大營救中,香港民眾有很大的貢獻。」
劉智鵬認為,港九大隊的歷史是香港抗戰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港九大隊志(修訂版)》的出版,是對抗戰勝利80周年的獻禮,也藉此表達出對為國家、民族浴血抗爭的抗戰前輩們的崇高敬意。
不斷發現新材料 研究仍是進行時
香港地方志中心副總編輯劉蜀永也分享了《港九大隊志》的編撰經歷,介紹北潭村軍需處岩洞倉庫、「不夜天」茶座遺址等抗戰遺蹟的史料搶救與整理工作。他特別提到了幾則修訂版也未及補充進去的資料:一是東江縱隊營救被擊落的美軍飛行員克爾後,時任聯絡處長袁庚與美軍建立情報合作關係的情況;一是時任國際組組長的黃作梅在戰後獲得過英國勳章。黃作梅曾撰文回顧東江縱隊與盟軍的合作狀況,據他回憶,1942年東江縱隊與英方正式達成合作協議,僅營救盟軍人員就達80餘人。
「1944年12月的美軍大轟炸,事先東江縱隊得到美軍情報,告訴袁庚說要轟炸。他就帶着兩個偵察員去了鑽石山,就在啟德機場後面潛伏,那天正好能見度特別好,看得很清楚。海上有幾艘日本軍艦,機場有幾架飛機,跟事先偵查的一模一樣。接着他說,看到天上出現很多黑點,越來越大,是美國飛機,來了後就投炸彈,他們親眼看見有三艘日艦中彈,黑煙滾滾,其中一艘沉了下去。同時還看見一架美軍飛機俯衝下來,對着機場的日機一通掃射,把一架日本飛機擊毀了。你聽的好像是故事,其實是真的,袁庚不會亂講。」「黃作梅得到英國獎章,就是對當時港九大隊配合盟軍作戰給予的高度肯定。」
多位英雄後人專程來港 知名導演嚴浩:希望籌拍電影,講述抗戰時期故事
導演嚴浩
活動當日,也是東江縱隊和港九大隊眾多前輩後人的第一次相聚,其中包括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的兒子曾凱平、縱隊政委尹林平的兒子尹東平、港九大隊長蔡國樑的兒子蔡建中、政委陳達明的兒子陳小渡、首任副大隊長魯風的兒子魯慧,還有國際組組長黃作梅的兒子黃偉建,以及香港抗日家族羅家後人、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館長黃俊康等。
這些英雄後人特意從北京、廣州、深圳等地趕來參加活動。蔡建中發言表示,《港九大隊志》還原了歷史真相,也生動展現了香港同胞的抗戰精神,他呼籲要加強對香港抗戰遺址的保護與活化利用。
香港知名導演嚴浩也參加了分享會。嚴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2020年始他就有了想法,以港九大隊的故事為藍本拍一部電影。劇本已經寫完,目前正處在籌資階段。嚴浩劇透了一點細節,「故事將從1942年一直講到1967年,再講到現在,會是一個講述抗戰時期一對戀人的愛情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