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今日發表任內第四份施政報告,他昨日在出席行政會議前見傳媒時表示,今年施政報告以「深化改革 心繫民生 發揮優勢 同創未來」為主題,主軸將會環繞經濟及民生。在深化改革方面,據悉施政報告濃墨重彩勾勒北部都會區及產業發展,以專章形式重點談及加快北都區發展,明確目標與分工,提升行政效率,同時確保規劃落地,使北都區發展能融入大灣區,更推出一系列拆牆鬆綁舉措,傾向為北都區設立專屬法例,以加快處理批地、規劃,以至建築流程等的規管,更不排除直接批地予合資格的企業。
李家超昨日表示,今份施政報告會提出短、中、長的政策發展經濟及改善民生。為加快北部都會區的發展,特區政府已採取片區模式發展,並研究按實補價的概念如何落實。
據了解,特區政府亦接獲內地及海外多個企業有意進駐北都區,倘若有關企業急於進駐香港,將優先提供元朗創新園、粉嶺及大埔工業邨,或者先落戶科學園及數碼港等用地,其後才遷入北都區的產業用地。
特定行業用地擬有限度投標
消息人士表示,由於北都區產業用地的用途具彈性,例如汽車製造業屬於先進製造業,可使用創科用地。產業用地亦會以不同模式批出,若透過招標,可採取「雙信封制」,即同時考慮地價及其他有關因素,政府亦可考慮選取特定行業「有限度投標」,也不排除「直接批地」。
對於有建議成立類似西九管理局或機管局的法定機構營運北都區,消息指北都區整體面積相當於香港的三分之一,難以交由一個機構營運,政府傾向由政府成立和牽頭公司建設和營運個別產業園區。
立法會議員劉國勳昨日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北都區作為香港未來的「新中心」,必須加快發展步伐,其定位與傳統注重基建或房屋興建的模式有所不同,需積極引入私人市場參與,並推動產業落地,而核心在於靈活性、彈性與創新性。
他強調,雖然特區政府在規劃、收地及基建進度有所提升,但受全球經濟環境及本地房地產市場影響,私人市場的參與度和產業落地速度仍顯得相對緩慢。
議員倡合理放寬審批流程
他又稱,香港應拆牆鬆綁,以及推出多元土地發展模式,吸引私人市場與產業參與,無論是行政審批流程還是相關法規標準,都應作出合理放寬。他過去曾提出,可考慮為北都區制定專屬條例,豁免部分現有條例限制,以「先行先試」的方式推動項目;至於直接批地方面,現時不少國家及地區會為企業度身訂造土地供應及政策支持方案,尤其是在全球有眾多選擇的龍頭企業。他建議香港土地發展模式應從傳統「地價先行」轉向「產業先行」模式,為企業提供靈活的土地安排,例如採用賣地、長期租賃或股份制等,並配合分期補地價、按實計價等,吸引企業落地北都區。
行政會議成員、立法會議員林健鋒指出,最近有不少企業向他查詢如何參與香港科研發展,當中包括龍頭企業。
他認為,北都區是將科研成果轉化及「落地」的重要基地,適合發展汽車製造業等。

為吸引高端及高新科技等企業進駐,他建議政府彈性處理有關審批程序,甚至「特事特辦」,例如不一定透過傳統方式賣地,可配對企業需要作特別批地,若未來5年陸續有企業落戶,預計可為政府帶來數以百億元的經濟效益。
此外,香港文匯報早前獲得獨家消息,政府將推出「產學創科人才交流計劃」,一方面鼓勵大學教授參與企業研發工作,同時邀請科技企業代表參與大學教學,以促進產學研深度合作,有助香港的教育優勢轉化為產業實能,使科研成果有效「落地」,打造更多獨角獸企業,強化香港作為國際創科樞紐的地位。
發揮優勢|設億元基金 挺大學航天科研
新年度施政報告另一個主題為「發揮優勢」,由於香港是全球唯一擁有五所世界百強大學的城市,高等教育與科研水平一直位居世界前沿,同時依託着國家航天事業高速發展,據悉今日發表的施政報告或會宣布,設立一項數以億元計的專項基金,用以支持本地大學開展航天科技研發,為香港科研界提供持續且穩定的資源支持,助力國家航天戰略。
香港多所大學正以卓越科研水平,支援國家航天科技發展,而首位港產載荷專家亦有望最快明年升空。繼去年施政報告提出,在InnoHK研發平台下成立香港太空機械人與能源中心,由香港科技大學牽頭並與多所大學合作,將參與國家「嫦娥八號」探月任務後,今年施政報告會預計再增設航天科技專項基金,涉款逾億元計。
曾多次參與國家探月工程的香港理工大學深空探測研究中心主任容啟亮歡迎有關措施,強調基金金額並非唯一關鍵,「最重要的不是實際多少錢,而是持續支持。」他指出,科研項目最怕「一個項目結束,團隊散夥、無法持續」,設立專項基金對穩定科研隊伍、支持國家航天長遠發展至關重要。
香港科大太空科學與技術研究院院長蘇慧表示,航天項目開支龐大,期望基金規模能足夠實現持續性的資源投放。她並建議特區政府考慮設立專責部門,統籌協調本港大學的航天科研工作,協助對接內地相關單位,減輕大學行政負擔,讓科研團隊能更專注於前沿探索和技術攻關。
八大非本地生擬放寬至50%
另外,近期有消息指施政報告會提出多項相關政策,包括擬進一步放寬香港8間資助院校的非本地生招生學額,由現時非本地生學額40%上限,進一步提高至50%。總結上學年,八大共取錄超過1.7萬名非本地本科生,相當於本地生約23%。特區政府教育局局長蔡若蓮早前曾透露,與八大校長見面時部分院校反映40%非本地生限額已用完,認為香港吸納國際人才學生的容量需要再提升,教育局會按需要再作調整。
也有消息透露,施政報告會提及進一步注資和推動數字教育發展,包括規劃中小學數字教育、訂定「人工智能素養」學習架構,以及將AI教育納入核心課程,並加強教師相關培訓,以鞏固和提升港生的學習能力及全球競爭力。據悉,施政報告亦會提及要主動、積極擁抱AI並推動AI產業在香港發展,利用香港在AI科研和人才上的優勢,推動政府部門更廣泛應用AI處理政務。
去年的施政報告提出,要發掘新增長點,構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正是鞏固提升香港國際金融中心地位的新切入點。香港黃金交易所主席張德熙早前在接受香港文匯報訪問時表示,香港黃金交易所將積極配合特區政府,打造香港成為國際黃金交易中心,預計明年二季度之前,特區政府將推出黃金交易的中央結算中心框架,並建議在北部都會區選址建設一個可容納1,000噸黃金儲備的倉庫,助力香港國際黃金交易中心發展。

心繫民生|出售公屋傳小規模試點
社會各界特別是基層市民,自然最關注施政報告中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在新年度施政報告的「心繫民生」主題方面,早前已有消息指,特區政府將重推睽違約20年的租者置其屋計劃,讓公屋租戶以扣除地價的價格購買現時所居住的單位,消息指政府初步擬傾向以小規模「試點」形式進行。有指房屋委員會將挑選數條樓齡約20年至30年的屋邨,先諮詢居民購買意向,再揀選合適公屋推行。房委會資料顯示,現時全港近240個公共屋邨中,逾115個屋邨的樓齡約30年或以下,涉及約42萬個單位,並以位於觀塘、元朗及葵青區的相關單位數目最多。
現屆特區政府十分重視房屋議題,據悉為配合收緊公屋富戶政策,施政報告亦會公布資助出售單位銷售的新安排,考慮為公屋富戶設一定數量的配額,或提供一個額外的抽籤號碼,但不會恢復優先揀樓措施。
新生子女首兩年每年免稅26萬
除了房屋政策之外,消息指特區政府亦會「加碼」鼓勵生育。從2023/24課稅年度起,一般子女免稅額為13萬元,而每名新生子女出生的課稅年度,可享有13萬元的額外免稅額,合共26萬元。
消息指為了減輕父母負擔,特區政府擬將新生子女出生課稅年度的額外免稅額延長至少一年,即每名子女出生首兩年均可享有每年26萬元免稅額,新措施預料將於2026/27年度生效。
為促進寵物經濟和人寵共融社會,據悉特區政府亦擬放寬《食物業規例》,容許食肆申請牌照讓狗隻進入餐廳,結束長達30年的寵物狗進入餐廳的禁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