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版
在這裏認識香港



香港魚木混楤樹頭菜
來源:橙新聞    2019-04-16 16:37
魚木月中前始華。這種在九龍及其他地方普遍種植的行道樹,花黃白色,花蕊又長又多,花謝時有一陣爛土豆的味道。

【識港網訊】香樂思野外香港四月歲時記,介紹的一種花樹是魚木Crataeva religiosa:「魚木月中前始華。這種在九龍及其他地方普遍種植的行道樹,花黃白色,花蕊又長又多,花謝時有一陣爛土豆的味道。在植物公園底角鄰近花園道入口有很大的一棵,開滿花時異常吸引。每塊葉有三小葉,容易辨識。」市區魚木大多已被砍殺,同期種植而保留下來最集中的一群,相信在沙頭角公路西端,由舊粉嶺裁判署起,至聯和墟遊樂場止,一段近二百米路旁,有近十多棵百年老樹。今年四月初便開滿花,我看比嘉道理櫻花及大棠紅葉更吸睛,可惜缺乏宣傳,我拍了一輪相片後,只引得一位路人駐足觀看。

屬名拉丁文Crateva締結自羅馬時期的希臘草藥學家Krataevas。種名 religiosa 是宗教的意思,因為在印度、泰國等地常將魚木種寺廟裡。Crateva religiosatx後轉名Crateva unilocularis,unilocularis意指「子房單室」,中文學名暨俗名稱魚木,因其木材質地輕軟,具浮力,可雕刻成小魚或小蝦,充作誘餌。本地漁民一直如是稱呼它。2007年《香港植物誌》把Crateva unilocularis中文學名由魚木改稱「樹頭菜」,說法是「樹頂上幼嫩的樹葉可製成醃菜」。我問過很多鄉村婆婆伯伯,沒有一個知道此樹的這種用途,查閱2007年前本地官方民間植物書,都只有木材雕刻成假餌的講法。難道此種用途在2007年前才在外地傳入?詢之退休校工芳姐,本地客家農婦,她是我極敬重的學術顧問,她的意見是:

棵樹樹頂咁高,點摘嫩葉呀?唔驚跌死咩!食醃菜梗係醃梅菜啦,點會醃樹葉㗎,你估我傻㗎?

便生起偵查興趣。先查到一個叫《本草推陳》的網站把五加科楤木的嫩葉叫樹頭菜,但沒圖片可認。又查到百度百科有一篇文章指:

用樹頭菜做醬菜,醃漬存儲,是比較常見的一種食用方法……樹頭菜(刺苞菜)是大理州漾濞、永平、雲龍、鶴慶等縣山區出產的一種野生菜。外形似香椿,是一種刺藤喬木的傘狀嫩尖,肥大鮮嫩……生長於海拔1500米的地區,常生長在濕潤地區。

那些地區沒人種蔬菜,惟有選擇品質遠次的樹葉芽來做醃菜。細心查看再三,在該文找不出「樹頭菜」學名。用百度百科搜尋「樹頭菜」的圖片,出現的大部分是米黃色魚木花,其中一張與別不同,是綠色葉苞,來自雲南特產網,我預感即將破案。真的查出此葉苞學名是「楤木」,屬五加科,再查,百度百科提到的刺苞菜,果然就是五加科楤木Aralia chinensis Linn的其中一個俗名。《香港植物誌》其實有載楤木在本地廣泛野生,卻沒注明嫩芽可吃,亦無「樹頭菜」別名,大概本地種不及雲南高山種健壯,沒食用價值。《香港植物誌》又說,中國學者把楤木誤認為Aralia decaisneana,中文俗名鵲不踏或鷹不泊的台灣毛楤木。

圖:雲南特產網

在下的結論是「樹頂上幼嫩的樹葉可製成醃菜」的是雲南高地野生楤木,用於我們的魚木極之可疑。用雲南高地野生楤木的其中一個只在雲南流行的、只適用於處於葉苞時期的俗名「樹頭菜」來取代魚木,這個在本地及南洋台灣地區慣用的中文學名,亦是通用數百年千年以上的俗名,似乎缺乏科學根據,亦不尊重這一大片地區民俗傳統。把好好一棵魚木,叫做一棵菜,把它矮化,我感到對它不敬,我決不參與這場政治不正確行動。

西西短篇《雪髮》(收入《手卷》)寫校園喬木:

整個春季撐展起團團的華蓋,一律澄黃的花花,深深淺淺,有幾種不同層次的色調,遠遠一瞥,是一樹的檸檬;春末夏初,花瓣嘩嘩墜落,彷彿四月的驟雨。

寫老師看學生在樹下踢毽子:

喬木降下一樹鮮黃嫩黃杏黃粉黃的花瓣,罩你一頭一肩,你就在絮絮揚揚的落花中旋轉,踢的彷彿不是毽子,而是花朵。我只覺一天一地的美麗,都靠攏在你的身上。你與你的毽子,形影複疊,心意連牽,花樹以外的世界都不存在。

這是我讀過寫本地樹木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文字。西西寫的當然就是魚木,不是甚麼樹頭菜。

《雪髮》更寫一位對新移民男生看不順眼的小學教師,她在教學樓上遠眺男孩找他碴子,竟因無知,把魚木落華,誤認為男生踢破廣東毽子飛散出來的圓紙片,是製造垃圾後不顧而去的物證,待男生上樓後,教師搶走他那個只剩雞毛沒有圓紙片的毽子,作為犯規罪證。其實男生踢的,是上海毽子,底部只用一個銅錢覆以一層皮,而非用一疊圓紙片製造。我看在上海渡過早期童年的西西,根本就是為魚木被易名為樹頭菜一事,作出深刻有力的批判!

圖:tenz1225

原文鏈接:http://www.orangenews.hk/news/system/2019/04/16/010114564.shtml

责任编辑:sy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