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前兩年,隨著波蘭CD Projekt RED遊戲《賽博朋克2077》的發售,賽博朋克這一詞條也被帶起了熱度。甚至能看到國內幾座城市在宣傳口徑上自稱為“有‘賽博朋克’氣質城市”。事實上,無論是科幻小說,還是科幻遊戲中的“賽博朋克”都絕非什麽褒義詞,撥開“機械義肢”“霓虹燈”“摩天大樓”“陰雨天”這些處於表象的視覺元素,去探究賽博朋克的精神內核,會發現它是相當壓抑的。
賽博朋克:人之為人的本意被機械肢解
科幻作品中,關於賽博朋克的核心詞是“high tech low life”即“高科技,低生活”。科技發展讓我們的生活越來越好——這是傳統觀點,但在賽博朋克的哲學體系裏,科技成了一種權力集中的手段,甚至科技本身也成為了一種剝削。從某種角度來說,這也十分寫實。隨着信息技術滲透進工作、娛樂,它逐漸變成城市生活中無法分割的一部分。設備捆綁人的肉體,數據透視人的“靈魂”;掌握信息技術的平臺和企業成為了權力的一極。人的行為習慣、興趣愛好都被轉化為一行行可以運算、預測的代碼,再成為企業財報上的一個個數字。
對於個體來說,此刻面對的,是無處不在又無法反抗的高科技生活方式。接受它,意味着以低微的姿態成為龐大鏈條上的一顆螺絲,也意味著“低生活”(low life),即放棄人之為人的那一部分屬性。
《賽博朋克2077》的彩蛋裏出現過一則新聞:在西伯利亞地區的一場礦難中,有35名礦工在一場強震後被困在了地下的深處,但由於安裝了義體,即使在兩周沒有食物和新鮮水源的條件下,礦工們依然得以生還。
新聞到這裏自然是覺得是一個科技為人類生產帶來安全性提升的例子,但是隨後卻是畫風一轉:“幸運的是,獲救後的礦工們在短暫休息並接受技術評估後,便又立刻返回了他們之前的工作崗位”。
還有同為賽博朋克主題作品《銀翼殺手》(改編自菲利普·迪克《仿生人會夢到電子羊嗎?》)中的仿生人,他們是人類的復刻品,與人類擁有相同的外觀、智商、情感,甚至只能通過特殊測試才能將其與人類區分。但他們的命運也是可悲的,被制造出來的目的就是完成人類不願從事的艱苦工作,在危險與暴力中過完短暫一生。他們是科技的犧牲品,也是被高科技剝奪了“高生活”的人們的縮影。
再回過頭來看賽博朋克那些顯眼的視覺元素,它們也明顯帶有科技“後遺癥”意味:永不結束的陰雨天——技術濫用導致了環境惡化,陰霾永遠籠罩城市;霓虹燈與摩天大樓——壟斷數據與財富的企業高高在上,擠壓城市的生存空間;普遍出現的機械義肢——人類身體被替換、被蠶食,在成為賽博格(生化人)之路上,人之為人的本初意義逐漸被機械肢解。賽博朋克主題作品為我們繪制出的未來是不值得期待的,它體現了科幻作品對科技發展審慎的一面。但也恰恰是這一題材的作品,與我們正在經歷的現實世界有著最高的重合度。
元宇宙:主動與現實的自我做一個了斷
如果說賽博朋克是現實的極端化演繹,那麽這兩年迅速走紅的“元宇宙”更像是嘗試在給賽博朋克留下的命題提供一個解。一個虛弱的,但確實存在的“最優解”。
元宇宙不僅僅是一個熱度空前的遊戲概念,也是一種可能的嶄新的人類存在方式:每個人在虛擬空間即元宇宙中擁有自己的分身(Avatar,源自印度梵語,本意“分身、化身”),以嶄新的身份獲得社交關系、冒險體驗、財富資源。
“元宇宙”概念最早誕生於尼爾·斯蒂芬森的《雪崩》這部科幻小說。故事發生在未來的美國,一場經濟災難之後,美國的強盛不復存在,社會開始由私營企業和特權階層實行統治。普通勞動力被迫找尋各類“怪異”工作維持生計,貧富差距增大,生活變成一場沒有終點的徒刑。
好在,這裏有一個完全沈浸式的虛擬環境,為絕望的所有人提供一個機會,短暫脫離無法忍受的現實。
“這個虛構之地,就是元宇宙。”尼爾·斯蒂芬森曾經寫道。
這便是科幻小說作者筆下元宇宙誕生的初衷。
事實上,元宇宙確實是一個解決所謂“內卷”的妙招。進入完全構架在雲端的元宇宙後,“資源有限,欲望無限”這一古老的經濟學的魔咒或許被第一次完全打破。只要願意,在元宇宙世界中的每個人都可以享有最奢華的住所和最善解人意的伴侶。它們都是假的,但這又有什麽關系呢?人的體驗與記憶卻是真實的,它是低成本的、穩穩的幸福。
就像在小說《雪崩》中,脫離現實的人們在元宇宙the street上建造新的建築,並在自由戰鬥區相互獵殺,體驗著現實世界裏極為奢侈的自由。與此同時,這個虛擬世界裏也存在著一類人,被稱為“石像鬼(Gargoyle)”,由於過分沈迷,他們選擇徹底放棄虛擬世界外的生活,讓自己永久待在這裏。
在《雪崩》出版後的十幾年,“石像鬼”一直被視為對電子屏幕成癮陷阱的預言。這個預言真正可怕的地方,並不是人們將越來越多的時間投入虛擬世界裏,而是對現實世界的徹底繳械投降,將自己交給數據,交給雲端,在那裏重新開始自己的人生。可以把它叫做元宇宙移民,或是賽博移民,但也可以說,這是一個人主動地對現實中的自己進行自我了斷。
科技對人類的終極懸念
當下大熱的兩種題材:元宇宙與賽博朋克是共生的。它們都代表了對人類文明發展的一種擔憂:科學技術不再是通往星辰大海的槳與舵,而是變成了人類向內坍縮的誘因,變成了誘人迷失大海的塞壬女妖的歌聲。
從文明的種子發芽那天起,有兩股強大的力量就在人的心靈上開始了長達萬年的拉鋸,即對外部世界的探索精神和對自我本體的圓滿欲望。在這兩股力量共同作用下,人類走出了荒蕪之地,建立了城池、國家。也因這兩股力量的推動,才誕生出最初的科學之光。
而當科技反哺人類,它將為我們帶來何種未來?向外探索,還是向內坍縮?內向還是外向,壞的還是好的,這不僅是科幻作家的寫作素材,也是值得所有人期待的終極懸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