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在這個號稱“史上最難就業季”的時候,網絡上再次刮起一股“裸辭去大理躺平”的風潮。許多年輕人紛紛辭去穩定的工作,選擇去大理尋找詩和遠方。這樣的“去遠方”風潮遠非新出現的現象,而大理也不是第一個被年輕人看作是“真正生活之地”的天堂,相似的故事斷斷續續地發生著,而在這背後隱藏的便是當下年輕人所遭遇的生活、工作與個體意義危機。
當下許多年輕人首先發現他們的工作很難或是幾乎無法為其提供除了工資之外的任何意義。工作成為一個最基本的維持生物體延續的技能,從而導致年輕人普遍地感覺到被無意義的工作消耗和束縛,從而對自己的生活狀態感到不滿甚至厭倦。
除此之外,隨着社會生產力發展而原本所期望的工作時長不僅沒有減少,很多時候甚至隨着手機與網絡的發達而導致工作的生活化,即一些工作滲入生活,無法再能分清哪些是生活時間,哪些是工作時間……恰恰是在這樣的狀況下,年輕人對自己是否還有生活,或是當下的生活能否算得上真正的生活而感到疑惑與沮喪。
“生活在遠方”是19世紀法國天才詩人蘭波的名句,從此之後成為一種對當下日常平庸生活的反抗以及對於一種真實的、富有意義的生活的向往與渴望。它成為激勵無數年輕人創造和反抗的旗幟。並且,對於那些被困於無意義工作而難以脫身,或是陷在庸常生活裏的年輕人來說,有一個“遠方”也會為他們提供一份精神寄托,至少會知道生活除了現在的模樣還有着其他的可能。
無論大理還是西藏,或是下一個文青之地,它們其實都不過是當下年輕人在面對自身無法解決的困擾而建構出的一個出口。所以有的年輕人毅然辭職前往大理,有的人在大理生活幾年後重新回到城市,但無論如何,“生活在遠方”都在不斷地告訴他們,生活有其他的可能,以及生活不僅僅只是為了無意義的工作,而人生——每個人僅有一次的機會——本來就應該是豐富多彩的,不該被困於庸常的某處去忍受那些無名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