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港網訊】昨日,展覽“F.N.S.X. @未來歷史”在深圳雲美術館開幕。展覽標題中的“F.N.S.X.”意指本次展覽的四位參展藝術家——費俊、丹尼爾·尚肯(Daniel Shanken)、彼得·倪森(Peter Nelson)和許毅博。我身為策展人,希望透過藝術家個體且微觀的視角,探究藝術作為一種關乎物與空間場域的存在和定位。就此次藝術展,我想以策展人的身份談談策展在城市空間利用上的意義。
我一直覺得,策展人跟評論、藝術史研究這些同樣在藝術行當內的工作最不一樣的地方就在於,相較於對作品和文字,策展人會更加專註於空間的問題之上。過去兩三年間,虛擬和實體空間的位置比重突然發生了極大的位移,我想,無論是展覽空間的排布、藝術作品的呈現,還是未來的藝術創作,都需要關注這種位移所帶來的影響。
在展覽“F.N.S.X.@未來歷史”中,我選擇了“空間關聯時態”“(超)物質性”和“視覺化敘述性”作為展覽的三個切入點,三者的共性在於,它們都是一種臨界點,所討論的問題界限是很模糊的。一如展覽呈現的那樣,觀眾是在一個實體的空間裏去感知虛擬的觀看,在虛擬和現實的交錯中來來回回地行走、互動,會非常直觀地感受到臨界的思考方式,以及空間內彌散的敘事性。
“臨界”是我近期非常關注的一種狀態。疫情最嚴重的2020年,大家似乎都轉向了全然擁抱虛擬,試圖在虛擬空間中尋求轉機。就我個人來說,我並不會將純粹虛擬作為日後工作的方向,這波風潮極大地為虛擬空間打開了一個窗口,但那只是打開而已,打開了以後怎麽去拓展,是要在具體的實踐中不斷去試驗的。
整個展覽的源頭來自於雲美術館的空間位置,還有其空間的特性。雲美術館位於深圳、惠州和東莞的交界,而且美術館在一棟建築物的頂層,走出展覽空間,就進入一片藍天,也是一種“雲端”了,我將其理解為承載虛擬的實體場所。這些年在深圳,我觀察到越來越多藝術空間的出現,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其關注的方向上,都呈現出了一種“發散性”,這和我在展覽中所討論的虛實參與形成了某種氣質上的吻合。因而在這次的展覽中,我希望能帶出這種“臨界”的隱喻,當觀眾步入其中的時候,會從這種置身於邊界之上搖擺的氣息中,敏感於身處其中的感官。
如果接下來有機會再深入去做的話,我覺得能讓它發生在廣場上,或是讓展覽本身形成一種廣場式的參與感,會是挺不一樣的感知方式。日前我經過雲美術館附近的一個廣場,居民在其中活動,特別熱鬧,我就在想或許把作品融入這個環境裏面,跟社區發生關系,能在社群的生活環境裏面形成一種積累,會更溫潤地推進一種變化。相較於美術館內觀眾和作品對望、凝視的狀態,這些處在“臨界點”上的作品本身,就很像廣場上人群敘事的穿插與流動,而廣場本身也有著強烈的空間規則屬性,這和我們每天面對的虛擬世界氣質上是更加契合的。另外,讓大眾能在一個相對熟悉的空間環境裏去形成新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培養新的習慣和需求,也是需要我們堅持實踐的。
(作者系獨立策展人、香港浸會大學研究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