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日報】事實證明,香港土地供應不足並非高官所說的「地從何來」,而是有地不用、有地不能即時發展,政府部門不是提升效率解決問題,而是官僚僵化、諸多設限,時間都耗費在繁文縟節上,令房屋問題不斷惡化。由此可見,城規會固然要改組,相關政策局更須拆局重組。正如本報早前提出,首要將運輸及房屋局分家,發展局則同房屋部門緊密配合,不能各行其是。更有針對性的一着是倣效深圳一站式處理的做法,設立專責部門一條龍審批發牌,即使一時間未能做到跟深圳一樣,也要做到「半條龍」。例如先批准發展商為地基動土,先做好打樁、平整土地等前期工作,再配合較後批出的圖則規劃等,待完成打樁便可無縫接軌,加快落成速度,增加供應量。
【頭條日報】過去香港搞了二十四年所謂「民主」,樓價是升了還是跌了呢?猶記得回歸之前,香港市區樓價幾年內由每方呎四千多元,到一九九七年炒上一萬元。港英政府為了平抑樓價,在一九九七年一年推出三萬個居屋單位,如果港英政府當年沒有狂推居屋,恐怕九七年樓價可能已經升到二、三萬元。一九九七年,民主黨的李永達上街遊行,說香港人已變成「無殼蝸牛」。二十四年過去,香港民主了,但樓價失控了。議員們通過一條又一條減少供應的法例,市區樓價由九七年的一萬元高峰,升到三萬元,去到一個正常人負擔不起的水平。我上網搜索究竟有甚麼團體曾反對過高樓價,結果只找到「愛國工會」曾發聲抗議,其他的政黨、特別是反對派政黨,對高樓價問題視若無睹。香港政黨的「離地」,已經去到一個驚人地步,是無能還是有利益呢? 所以,將民主看成萬金油,以為愈多民主,就能夠解決香港所有的問題,簡直就是一個笑話。我的經驗是愈多民主樓價愈貴。大家見到星期一新一屆選委會選出前後,有傳聞阿爺約見地產商,說要解決香港高樓價的問題,主要地產股暴跌超過一成。香港過去哪一次民主選舉,選完之後樓價會下跌的呢?香港的民主鬥士,面對捱貴樓的市民,應該無地自容。
【大公報】在「愛國者治港」原則下,香港的選舉文化徹底改變。過去的亂港分子不單藉制度漏洞進入建制,更鼓吹「攬炒」歪氣,令香港付出沉重代價。在新選制下,各候選人都是經過資審會審查,符合愛國者資格,以維護國家安全和保障香港繁榮穩定為己任。長遠而言,這令香港的政治文化更重視專業及理性的討論。是次選舉投票率達接近九成,其中三個分組的投票率是100%。相比之下,上屆選委會投票率不足五成。這或許因當時社會「泛政治化」,部分選民認為無法改變現實而放棄投票。而完善選制令香港出現新氣象,選民也踴躍投票。新一屆委員未來需要努力在新制度下積極發揮,為香港新時代作出重大貢獻。
【香港商報】新選制下的選委會選舉展現出新氣象,深入基層、關心民生的「民心政治」回歸,取代了過去以「民主」為表、以民粹為實的選舉文化,希望新一屆選委要把贏得民心民意、匯集民智民力作為重要着力點。選委會任重道遠,希望解決香港深層次問題。選委要堅持把市民關心的事當作自己的大事,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能夠真正想民所想、為民謀利,讓市民看到變化、得到實惠、增進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