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疫情肆虐,香港与内地之間的封關已經达到回歸以來創紀錄的475天,近期香港疫情有所緩解,已经连续27天没有关键源头不明个案,社會輿論又開始呼籲通關刺激經濟降低失業率。虽然本港首季经济增长7.9%,但整体仍然疲弱,经济能否真正恢复,视乎何时通關,不计外国,单是与内地及澳门通關,帮助已很大。
而澳門早於去年8月12日就實現了與內地的免隔離通關,今年五一期間更是成為內地遊客的熱門旅遊地,港澳旅遊的冰火兩重天並非是中央政府刻意區別對待,其實內地城市也很想與香港早日通關,中央制定的粵港澳大灣區戰略,各地市都視之為政治責任,如果連通關都不能實現,大灣區融合發展又談何說起?但由於香港應對疫情總是出現波動起伏,往往清零不過半月就破功。如果防疫的1做不好,其他的0也都加不上去,通關自然就一拖再拖。
回顧冠病來襲一年多,港府防控措施總是慢病毒一拍,不夠果斷,疏漏百出,以致疫情反反復復。國際和本地傳媒早於3月底都開始大規模報導印度疫情失控消息,但政府直到4月20日才禁止印度、巴基斯坦及菲律賓等高風險地區的客機抵港,导致東湧、薄扶林、鰂魚湧多個屋苑的居民需要被集體強制隔離,還要全港外傭強制檢測,变种病毒让市民人人自危。
在法律規管及強制性措施方面,港府也不及澳門,澳門早就制訂了《傳染病防治法》,可以對感染以及懷疑感染人員實行阻止傳播的措施,在有法可依的情況下,澳门政府还可以對市民採取強制性措施,如果市民不遵守,或會負上刑事責任。而香港政府出台的都是如「限聚」「限堂食」等的「限制性」措施,很少見「強制性」措施,在強制檢測隔離以及疫苗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
另外,免疫屏障无法築牢的更深層原因,還是本港處於政治病毒和新冠病毒的雙重夾擊之下,社會極度撕裂不團結,以至於無法合力抗疫。雖然國安法和選舉制度完善有助於社會平靜和制度修復,但人心的彌合仍然任重道遠,不少人對於港府推出的任何政策都帶有一股天然敵視的心態,比如全民檢測被部分「黃絲」醫護人員抵制,「安心出行」又被媒體大肆炒作侵犯隱私,相反台灣推出的類似APP程序在本港則無人質疑。港府上下推出的政策總難以形成有效的閉環。目前香港在疫苗充足的情況下接種率不到20%,距離群體免疫所需的七成免疫屏障還有很大差距。
筆者建議在當前民間仍然存在一定反政府情緒的情況下,港府宜提供更強大誘因推動疫苗接種,加強境外來港人員的「一條龍」嚴密監控,制定更嚴格縝密的防疫措施。也可以效仿外國做法,額外派發旅遊券、消費券、抽獎券等給予接種疫苗人士,為全民構築免疫屏障提供更強大的誘因和保證。
本網評論員 王小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