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社會運動,一場疫情,接續而來,香港經濟陷入長達兩年的萎縮,失業率更是創下新高,達到7.2%。香港占比最大的兩根支柱是貿易物流和金融服務,雖然疫情之下,中國產能受影響較小而出口激增,使香港貿易量恢復到貿易戰前水準,但中美貿易摩擦的潛在危機並沒有消失。在金融行業方面,雖保持穩健增長,但其創造的就業崗位亦僅為6%-7%,吸納就業能力明顯不足。這使得大量就業人口被擠壓進餐飲、零售,從事低端崗位。這些崗位上升空間有限,受疫情衝擊最大,恢復最慢,阻礙社會流動性,進一步拉大了貧富差距,加深香港社會根本矛盾。
對比體量相近的新加坡,其電子製造、生物醫藥等高端製造業為該國創造了大量優質職位,成為經濟和就業的「穩定器」。反思後疫情時代的香港,面對日益凸顯的出生人口數量走低、老齡化程度加深等問題,加速推動香港經濟再工業化,實現產業轉型或成為香港擺脫困境的重要出路。
為此,香港應抓住「兩個迴圈」「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一帶一路」等國家重大舉措的機遇,結合自身優勢,尤其在集成電路、新材料、工業軟件、生物醫藥等高端製造業領域,加快與粵港澳大灣區深度融合發展,搭上國家發展快車。
隨著落實完善選舉制度後香港社會重回正軌之利,香港可借助疫情新常態下數碼化加速之勢,推動香港創科發展,為香港經濟注入新動力,為青年提供更多就業機會。事實上,新冠疫情影響超過1年,香港企業結業潮、裁員潮湧至,青年失業問題自2020年第三季後越趨惡化。日前,香港特區政府推出「大灣區青年就業計畫」,截至4月7日,已收到逾5,500個求職申請,顯示香港青年對就業職位需求殷切,也反映青年對到大灣區發展意願強烈,以及對大灣區等內地發展重點關注度逐漸提高。
在國家的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中,香港應更好發揮作為國家與世界對接超級聯繫人的作用,做好國際網絡,協助鞏固和拓展中國在國際貿易上的發展,主動參加更多國際級經貿組織、行業組織和學術組織,為國家發聲,為國家開通更多新通道。例如通過特區政府的「傑出創科學人計畫」等專案去助力大灣區彙聚全世界人才,把不同領域的國際人才輻射到整個大灣區,也為港人北上大灣區工作打開方便之門,為年輕人就業、創業提供更大空間,也將為積極應對人口負增長的挑戰做好有力準備。
本網評論員 One piece